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于1683年对公众开放至今,科技馆已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化,历经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科学中心的代际更迭,呈现出了向新一代科技馆-未来馆迈进的趋势。在科技馆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馆收藏功能的弱化和教育功能的强化,藏品的数量锐减,策展人和观众的重要性骤升,但亘古不变的是科技馆始终与好奇心紧密相连。
第一代科技馆——自然历史博物馆
早在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科技馆的雏形--“好奇心之柜”(cabinets of curiosities,又作“珍奇柜”)就出现了。在好奇心橱柜里,所有的知识、宇宙都放在架子上、在柜子里亦或是从天花板上悬挂下来,在“一个无限丰富的小房间”里。尽管结合百货商店的橱窗展示以及伪透视法,自然历史博物馆创建了戏剧性的栖息环境透镜画展示野生动物和自然场景,但它仍以收藏为主要功能。这种藏品收藏以博物学为基础,而博物学本身就是关于开启人类对世界好奇心的学问,在当代自然资源趋向匮乏的情况下,自然历史博物馆则帮助人类重拾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
第二代科技馆——科学工业博物馆
18世纪工业革命促成了科学、技术与工业的长足发展,表达对工业革命认同的科学工业博物馆也应运而生。与自然科学博物馆相比,科学工业博物馆也进行藏品收藏,但其主要功能已转向公众教育,在静态陈列的同时,还使用动态展示和主题化的展示提升观众参与。观众按下按钮、摇动手柄和操作杆,与展项互动。机械互动,甚至机电互动成为了科学工业博物馆的主要展示手法,而这种触发机构、启动相应展示的方法本身就源于观众对未知的好奇心,相较于一览无余的直给,互动展项将要传递的科学内容设置在观众操作之后,造成了一种信息差,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驱动观众的探索与求知行为。
第三代科技馆——科学中心
20世纪出现的科学中心又被学者称为“现象森林”“牛顿百货商店”等,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秉承奥本海默探索馆开放式的探索精神,科学中心旨在提升观众的发现意识,而非传递特定的科学内容。早期的科学中心以友好、自由的方式展示一个个孤立的现象。当代科学中心从去语境化的、基于现象的展品发展为了更加综合的、以叙事为导向的主题展览,通过再语境化,完成沉浸式的再现。科学中心在迈入本世纪后,随着科学教育,特别是非正规教育理念的发展,也发生了重要的跨越式变革:
1、STEM及STEAM教育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超学科教育理念,包括STEM教育和之后的STEAM教育走进科学中心,并迅速成为科学中心非正规教育的核心理念,打破了科学中心惯常的以单一学科为主题的展馆设计定式,并对科学中心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设计产生了变革式的影响。例如,1987年开放的弗吉尼亚航空航天中心是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博物馆和教育机构,也是NASA兰利空军基地的游客中心,为了更好地反映自身以STEM为中心,教育、娱乐和激发各个年龄段的探险者的定位,该馆在2020年11月完成展厅更新改造后,将馆名中加入了“科学”二字,更名为弗吉尼亚航空航天科学中心。无论是展馆更新改造还是教育活动的开发,都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使得该馆成为STEM科学中心实践的典范。
2、创客文化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创客文化风起云涌,强调在社会环境中边做边学的建构主义理念,重视以兴趣和自我实现为导向的非正规、网络化、众创性、共享化的学习过程,鼓励技术的创新和跨界应用。在创客文化冲击下,科学中心进一步将教育职能交放到观众手中,由观众决定在科技馆中做什么、怎么做,解构了以往精心设计的、围绕特定互动展品开展的、具有既定学习目标的科技馆非正规科学教育,由此形成的探客教育模式给科学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由奥本海默开创的第一所科学中心、位于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在创客运动的风潮中再度成为弄潮儿,建立了探客工作室,观众受好奇心驱动,使用工作室的材料和工具,与驻馆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者交流、协作,开展探究和创造,成为了创客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探客教育在科学中心实践的典范。
3、好奇心文化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的“十四五”阶段,好奇心成为了驱动科学中心向新的发展阶段演进的又一动力。这一阶段的科学中心可以主动建构基于其所展示的展项的文化,不断思索自身作为场所的存在,及其在观众与世界之间的定位。例如,2000年建成开放的英国At-Bristol科学中心是一家公益性教育机构,以及互动展馆,在2017年完成了展馆理念的升级,更名为“我们是好奇的人”,好奇心不仅改变了该馆的名字,还重塑了该馆的愿景、使命、价值,在阐述这种重塑性变革时提出,“好奇心是驱动艺术和科学探究的引擎。我们生而有好奇心。好奇心是美妙答案的种子,这些答案引发深度学习和全新发现。所以我们要鼓励每个人,持续发问、发声,构建我们共同的未来。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教育机构,我们需要顺应我们周围世界的变化而演进,数字技术领域的变革,改变了公众接触科学的方式,我们也需要为了每个人,更为大胆地迎接挑战。所以我们拥抱新的视野,建立一种好奇心的文化。”该馆将自身定位为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与场所,建构并传播独具特色的好奇心文化,由“让所有人接触到科学”向“建立好奇心文化”的展馆理念变化成为了好奇心影响下科学中心自我变革的典范。
综上,纵观科技馆的发展,可以看到无论是历时性的演进,还是共时性的互化都与好奇心紧密相连,而好奇心驱动下当代科技馆、暨科学中心的三次变革又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STEM教育为科技创新消解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学科之间的藩篱,而STEAM在STEM基础上对艺术的加入,又在更大程度上扩充了创新的包容性,弥合了科学与艺术这两种人类共通的语言之间的断裂,将科学技术与艺术人文进行了融合,消除了创新过程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为创新构筑了完整而扎实的知识层。创客文化,特别是本土化的众创文化突出的是实物创造的实用性结果,而好奇心文化进一步对创新追本溯源,摒弃功利主义的考量,将创新还原至最初的生发语境中。科技馆的代际演进谱写了以科学普及推动科技创新、以场馆科学普及的创新发展为引擎驱动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作者:张娜,系广东科学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