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虚构病例、夸大效果,假科普、真带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将迎来更大力度整治。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当前,互联网医疗科普的种种乱象着实令人担心。部分自媒体账号为追逐流量,不惜通过杜撰故事、摆拍剧情误导公众,甚至变相兜售药品、保健品;有的利用AI技术生成同质化文案,批量制造虚假健康信息。更有甚者,将处方药宣传为“特效神药”,利用患者形象进行疗效背书,甚至一天发布上百条伪科普内容。这些行为违背了医生职业伦理,违反了《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损害了公众健康权益。
假如自媒体盛行的虚夸歪风大范围渗透进医疗科普领域,势必导致严重的后果。当虚假信息充斥网络,公众将难以分辨真伪,可能因轻信“偏方秘方”延误治疗,或因夸大宣传盲目用药。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歪风还会大幅度降低公众对专业医疗机构的信任,如果网上“江湖郎中”的谣言比三甲医院的科普更吸引眼球,如果伪科学观点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不仅污染了网络生态,更对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这种现象还会毁了自媒体医疗科普光明的发展前景,也让医疗科普和医患交流失去了一种好方式。互联网为医患沟通搭建了便捷桥梁,专业医生通过科普传播权威知识,公众借此获取科学健康信息,这本是双赢的局面。但若放任虚夸歪风蔓延,真正有价值的医疗科普内容将被淹没在噪音中,公众对网络医疗信息的信任度将大幅下降,最终导致优质科普作者流失,医患交流的良性关系遭到破坏。
规范医疗科普,避免医疗科普成为“流量生意”,必须出实招、下狠招。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完善资质认证体系,对医生、护士等从业人员实行分类核查,并在账号主页显著展示认证信息。同时,平台需强化内容溯源管理,对引用转载、AI生成的内容必须标注来源,严禁变相发布医疗广告。对违规账号,要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禁言直至关闭账号等梯度处置措施。这些组合拳既划定了红线,也明确了整改路径。
除了打击违规账号、清理虚假内容,还要鼓励专家参与科普,用优质内容挤压伪科学空间。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开展的“百名专家科普行”活动,通过医院官方账号发布权威内容,两个月内相关疾病的网络检索正确率得以大幅提升,证明优质科普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遏制乱象,既要斩断灰色利益链,也要疏通优质科普渠道。只有让权威声音占据更多空间,伪科学才会无处遁形。
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虚假,科学传播更来不得丝毫忽悠。四部门联合出手,彰显了整治乱象的坚定决心,也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平台切实履行审核责任,医疗机构加强从业人员管理,监管部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才能让权威、专业的医疗科普脱颖而出,劣质虚夸的内容再无生存空间,自媒体医疗科普从此由乱转治。(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