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瞄准一个目标,坚持下去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瞄准一个目标,坚持下去

来源:光明日报2025-08-12 09:59

  2002年12月,我收到恩师丑纪范院士寄来的贺卡,贺卡随附了一封长达6页的书信。信中详述国内大气学科的发展状况,殷切希望我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回到母校兰州大学筹建大气科学学院。

  彼时,我已在美国工作10年。面对恩师的召唤,我毫不犹豫答应了。我愿意回到祖国、回到西部,贡献平生所学,实现人生价值。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剧烈、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化机制是亟待研究分析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虽然西北的办学条件比不上北京、上海,但是这里有着绝佳的气候观测条件。在这里做学问,地理的劣势恰恰是科研的独特优势。

  回国之初,学校拨付了一笔宝贵的经费。当时很多老师认为,这笔钱应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我力排众议,决定将资金用于修建观测站。在国外工作多年,我深知一手资料对于取得原创成果、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性。

  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气候系统的综合集成观测,美国在俄克拉何马大平原率先建立了ARM气候观测系统。但国内还停留在简单的单要素观测阶段,我就筹划着建立西北地区独立的气候观测站。

  经过多方考察,我们选择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萃英山建站。那时,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我和学生们肩扛手拉,在冰天雪地中把设备一步步拖拽到山顶。2005年,在海拔1970米的萃英山顶,我们建起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观测站(SACOL),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长期连续综合集成观测的空白。

  正是在萃英山顶,我确立了贯穿至今的治学信念:立身荒漠、追求梦想、创建一流。

  大气科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主要描述风云变化过程,涉及自然科学诸多领域。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对气象变化进行预测,截至目前,这一领域还有很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这驱动着我每天早起阅读前沿文献,不断思考、探索。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往往从不起眼的问题中发现创新点。有一次,学生问我,地球上的氧气从何而来?我回答说光合作用。后来的研究证明,氧气并非来自光合作用,而是与地球的形成演变关系密切。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深入了对地球氧循环的探索,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创新成果不会凭空而降,而是要在日常学习中培养洞察力,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只发现问题也不行,发现问题后,还要有坚持研究下去的决心,否则也出不了成果。努力或许不一定有回报,但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不同。正是每日每时不息不止的量变,才造就了学术上一项又一项的突破性成果。

  20多年间,我带着学生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在野外搭帐篷、在农家睡土炕,亲历“北风卷地白草折”的肃杀,也感受“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苍茫。我们在荒漠中埋头苦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我们自主研发了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少数几个可以自主研发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的国家;

  我们在北方7个省区近150个站点采集2100多个积雪样品,构建观测数据集,填补了我国积雪中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的空白;

  我们在干旱气候预测中结合历史气候演变数据,提出了动力—统计相结合的半干旱气候变化预测方法,在国际上开创了气候预测的新方法和荒漠化评估的新途径。

  …………

  2017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这正是由我们的治学信念结出的硕果,也是对我们治学之路的重要肯定。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处公路旁,有一行巨幅标语,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常跟学生讲,我们的成果怎么可能不是世界一流呢?我们一定是一流的!因为我们把学问做在西北大漠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气象科学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延长预报时效,更早对灾害性天气提出预警。目前,我的团队正在构建一个生态安全大模型,致力于生态安全理念推广,呼吁共同保护人类家园。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荒漠化治理,联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全球气候治理。

  现在团队里的一批年轻学者纷纷成长起来,我常对他们说,人生很短暂,能干成一件事不容易,一定要瞄准一个目标,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下去。因为,正是靠着这种信念,我们扎根西北,把地理劣势转化为科研优势,脚踏实地朝着“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目标坚定前行。

  (作者:黄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记者王冰雅、尚杰整理)

[ 责编:王若昕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