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炉铁能变出“千种钢”(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探访“一五”老厂)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炉铁能变出“千种钢”(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探访“一五”老厂)

来源:人民日报2025-08-13 10:01

  有这么一家钢铁企业,产品遍布神州大地:

  它的产品撑起了港珠澳大桥的“脊梁”,24.8万吨钢板助大桥抵御16级台风;

  它的产品贯通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能源“动脉”,管道既能扛高压,又能抗低温,让天然气输送效率提升30%;

  它的产品装配在千万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里,助力新能源汽车跑得更快、更省电。

  它,就是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有限”)。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现代钢铁联合企业,从武钢一号高炉投产到今天,武钢有限累计产钢已超4.4亿吨,产品种类达1300多种,其中独有产品200多种。

  近日,记者走进武钢有限,实地感受这家企业的“钢铁力量”。

  发力高精尖

  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轧制、热处理、剪切……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产线上,0.1毫米厚、1米宽的银色钢板如绸缎般高速“吐”出。

  无取向硅钢,又称为电机钢,是电驱动系统的“心脏”,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产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近年来,越来越多下游产业向电动化方向升级,对硅钢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武钢有限技术中心无取向硅钢产品首席工程师陈圣林说。

  一年前,武钢有限实现了0.1毫米级高强度、极薄规格无取向硅钢量产。

  薄,意味着什么?

  更低的损耗。“一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一般要用到50至80公斤的无取向硅钢,硅钢越薄,电机的损耗就越低,效率越高。”陈圣林说,和前代产品相比,0.1毫米极薄硅钢能够将电机效率提升超20%。

  更小的体积。“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低空飞行器,它们的电机都逐渐走向小型化。”陈圣林表示,使用这款硅钢电机能够在相同体积下输出更大的功率,助力电机小型化、轻量化升级。

  更精密的制造工艺。先易后难,从“0.15毫米”规格入手;边生产边摸索,先后攻克20多个技术难题;应用智能系统,精密控制温度、精度、压力等各项参数……武钢有限团队接续奋斗,短短一年便实现了技术突破。

  发力高精尖的同时,武钢有限也致力于挺起硬脊梁。

  乌东德水电站,“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首批机组投产至今,已累计向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输送超18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转子,水轮发电机的关键部件。“乌东德水电站水轮机转子所用的材料正是我们研发的750兆帕级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武钢有限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宋畅说。

  宋畅介绍,乌东德水电站机组转子由4.3万张扇形磁轭钢片叠装而成,总重达2100吨、高近4米。当机组工作时,磁轭钢片的转速高达每分钟93圈。任何一片磁轭钢不平整,都会让转子的重量分布失衡,进而影响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

  “同时期,全球最好的磁轭钢片标准是不平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米,而我们研发的磁轭钢不平度小于1毫米/米,极大助力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磁轭钢的国产化。”宋畅说。

  武钢有限创新的“炉火”还在越烧越旺:

  超宽汽车板批量应用于国内重点汽车厂商,市占率达75%以上;钢轨产品应用于我国近百条铁路线路,铺设里程达1.8万公里;光伏支架用超级耐候拉杆用钢将材料韧性提升150%以上,助推光伏行业用材升级……“十四五”期间,武钢有限研发出全球首发产品8个,独有领先品种牌号占比提升至48%。

  改革求实效

  制度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从“一五”一路走来,武钢有限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几经探索、殊为不易。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开工,计划次年国庆节前后投产。彼时,有外国报纸预言,一号高炉1958年出铁是“天方夜谭”。

  武钢有限党群工作部部长黄超回忆,当时一号高炉的炉长李凤恩为了能让高炉提前出铁,带领炉前工奋战8天8夜,人拉肩扛,用3个半小时往炉膛里装进了1500根枕木。“最终,武钢仅用14个月13天便完成了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决定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其中包括一套在武钢落地的产线——“一米七”工程。为熟练地驾驭这些“洋设备”,武钢掀起了岗位练兵和科技攻关的热潮。一大批技术人员守在生产现场,熟悉设备、分析板型。最终,不仅成功消化吸收了200多项专利,还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

  时光流转,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

  回忆磁轭钢的研发历程,宋畅依然充满自豪。她说,磁轭钢的高强度、强韧性和磁感性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内在矛盾,关系之复杂好比三元N次方程,“要想成功,只能不断试错。”合金成分的变化要跟踪炼钢厂、板型控制要跟踪热轧厂,退火环节要跟踪冷轧厂……历经10个春秋,宋畅所在的团队成功开发出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性能领先世界。

  然而,武钢有限也曾面临挫折。2015年,钢铁行业面临供需失衡的严峻局面,武钢经营面临困难。

  怎么办?靠改革。2016年12月,宝钢、武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次年,武钢有限成立。重组后的武钢有限,不断改革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3年,武钢有限在制造体系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炼铁厂卖铁水、炼钢厂卖钢坯……上下工序以市场价格进行买卖、模拟经营,各工序、各厂部要对自身的盈利情况负责。

  热轧厂厂长白春雷说:“改革促使厂里职工形成了经营思维,大家纷纷主动学算账、跑市场、抢订单,敢于挑战效益好的高难度品种。在今年钢铁行业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热轧厂连续两个月毛利超过1亿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过去几年实践证明,宝武重组是成功的,武钢有限的经营绩效发生了质的改变。”宝钢股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武钢有限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彭俊说。

  催生新动能

  从“傻大黑粗”到绿色低碳

  谈起钢铁业,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铁水四溅、漫天烟尘。但走进武钢有限,感受到的却是清新、绿色。

  “瞧!这些光伏板每年可贡献4500万千瓦时绿电,足以覆盖厂区非生产用电,一年可减少3.54万吨碳排放。”武钢有限能环部部长助理胡舰说。

  从高处俯瞰武钢有限厂区,各个生产车间的屋顶上,整整齐齐铺满了光伏发电板。近年来,武钢有限着力推动园区绿色转型,一手“应设尽设”部署场内分布式光伏发电,一手争取外购绿电。“我们力争到2030年,外购绿电比例达到40%,厂内光伏装机规模达到100兆瓦以上。”胡舰说。

  生产流程,含绿量也逐步提升。

  走进武钢有限热轧厂,一卷卷宽2米的低碳汽车板接连下线。“在高炉和转炉的冶炼过程中,这些‘绿钢’的废钢添加比例超40%,大幅降低了长流程钢铁生产中的碳排放。”白春雷介绍。

  智慧制造也来助力。高炉出铁,机车驶向出铁口,铁水罐对位,机车受铁完毕,前往炼钢厂……铁水从高炉运输至炼钢厂,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调度难题。

  “理想的情况是,高炉出多少铁,机车就运多少铁。”武钢有限运输部首席技师郑军平说,但21平方公里的厂区,5座高炉、9座转炉,铁道纵横交错、交叉路口星罗棋布,多种排列组合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等待”。

  怎么办?武钢有限研发了“5G+铁钢界面”智慧管控平台,在智慧模型和自学习系统的加持下,智能调度和无人驾驶成为现实。铁钢界面智慧系统上线后,铁水运输效率提升10%,铁水温降降低10摄氏度,仅运输环节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逾4000万元。

  生产向绿,产品也广受欢迎。

  “我们融合高炉加废钢、转炉大废钢比及全流程100%绿电等多项技术,研发出的全流程减碳50%以上的汽车板、建筑用钢等绿色产品,已成为市场的‘香饽饽’,为下游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胡舰说。

  回望来时路,从铁水飞溅的一号高炉,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一米七”工程,再到如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钢铁新地标,从“一炉铁”到“百种钢”,转型之路上,武钢有限坚持自主创新,在求新求变中催生出新动能。

  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表示,企业将继续深化变革,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进整合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推进数字化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做示范,贡献钢铁“顶梁柱”的坚实力量。

  记者手记

  以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摒弃传统思维,深耕内在质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才能更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生产,突破不断,实现全系列硅钢长连浇,打破行业纪录;研发,创新不止,全球最高强度磁轭钢完成质量验收,所有指标一次性通过检验;经营,亮点连连,冷轧厂前4月综合毛利超去年全年……走进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企业的新气象让记者感受到了来自一线的活力。

  一段时间以来,处在结构调整期的钢铁行业面临着需求偏弱、环保成本增加、竞争激烈等挑战。武钢有限的活力从何而来?

  实现扭亏为盈,离不开改革的深化。宝武重组后,武钢有限生产制造能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基本放下了历史包袱,但公司效益却不理想。原因在于,作为生产企业,武钢有限习惯于盯产量、盯成本、盯故障率,而产品怎么卖、卖什么价、怎样赚钱却不够清晰。

  问题是潜力,也是方向。武钢有限大力推行内部市场化改革,上下工序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模拟交易,激励机制从考核生产指标调整为评价各厂部的模拟利润。

  思路一变天地宽。原来一门心思追求产量,现在主动寻求产量、效益、质量之间的平衡。改革落地半年,亏损大户条材厂型材产线就成功扭亏为盈。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问题导向,也要着眼全局,协同发力。考核评价的方向变了,意味着各生产单元所承担的责任也变了,若无与之相对应的配套措施,统一责权利,改革也难以落地见效。对此,武钢有限转变管理机制,决策上充分给生产单元授权,并在财务、绩效、研发、营销等多方面进行配套,有力支撑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通过锐意改革,武钢有限有效释放了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跳出一域看全局,当前钢铁行业面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但仍有部分企业简单、粗放、低水平地追求规模效益,不仅没给自身带来利润,反而加剧了行业的内卷式竞争。武钢有限的实践提供了启示:摒弃传统思维,深耕内在质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才能更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王云杉)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北卢龙: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 贵州罗甸:做热“亲水”夏日品牌 促全域旅游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