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科学报讯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血小板可从血液中捕获DNA。图片来源:LAUREN MURPHY
人类每毫升血液中聚集着数亿个血小板。生物学家过去认为这些细胞只有凝血功能,但实际上它们“多才多艺”,例如能够帮助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
血小板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分离产生,有时会保留后者少量的DNA,但它们并不具有包含自身DNA的细胞核。然而2019年的两项研究发现,血小板中含有来自病毒和花粉的DNA。
事实上,血液中充满了各种游离于细胞外的DNA片段。那么,血小板会吸收这类DNA吗?
在2019年由英国癌症研究中心赞助的“头脑风暴工作坊”中,论文合著者、英国牛津大学血液学家Bethan Psaila和同事提出了上述想法。当时,参赛的研究人员需要提出改进液体活检的创新方案,并向评委进行“路演”。液体活检可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查诊断癌症,从而避免了侵入性的肿瘤组织取样。
Psaila等人提议研究血小板能否捕获游离DNA,从而为液体活检提供信息。最终,他们不仅获得了评委认可,还赢得了初始研究资金。从那时起,Psaila等人便开始研究这一项目。
Psaila等人在分析健康献血者血小板时发现,约8%的血小板在DNA检测中呈强阳性。为确认这些DNA是游离DNA,研究人员分析了孕妇的血小板——她们的血液中携带了少量胎儿DNA。结果发现,怀男孩的孕妇的血小板中含有Y染色体片段,而怀女孩的孕妇则没有。
研究人员发现,当血小板与癌细胞一起在培养皿中生长时,前者会吸收后者的DNA序列。此外,癌症患者血小板中也检测出带有明显突变的DNA,表明它们吸收了肿瘤细胞的DNA。
该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血小板甚至能吸收患者癌前结肠病变组织释放的DNA,意味着血小板有望用于癌症早期检测。
研究表明,血小板含有比预期更多的游离DNA。“它们就像海绵一样吸收DNA。”至于血小板为何会吸收如此多的游离DNA,目前尚不清楚。但Psaila推测,这种行为可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游离DNA的浓度,这些DNA可能是有害的,会引发炎症。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血管生物学家Craig Morrell指出,这些研究表明血小板不仅具有凝血功能,还具有维持血管和免疫稳态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标准液体活检并不灵敏,难以检测到血液中少量的游离DNA。但这项研究“为液体活检引入了一个全新DNA库”。科学家表示,如果能够利用好它们,可能使测试灵敏度提高几倍。 (徐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p3971
《中国科学报》 (2025-08-21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