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思潮,可以说,从那时起,素质教育就一直处于科学化和建制化的进程中。对于素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学术界一直处于百家争鸣、各执己见的状态,且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难以落实到正式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等关于素质教育本身的学理问题,暂且悬置,以下谨从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若干当代教育理论出发,思考其主张的教育理念和对科技馆展项设计的启示。
学习金字塔理论下科普展示的互动性
1946年,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以语言学习为例,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的平均学习保持率,即学习效果的高低用金字塔的图形形式表现了出来,学习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小组讨论”,“示范”“声音、图片”“阅读”。学习效果较高的三种学习方式是参与式学习、主动学习和团队学习,这三者是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的科技馆所擅长使用的,较低的三种是被动的看、听、读等传统学习方式,这三者虽然也在科技馆中广泛存在,但却是正式教育的教学中惯常使用的学习方式。可见,在学习效能这一点上,非正式教育并不比正式教育差,前者甚至优于后者的表现。
这就意味着,在科技馆的科普展示中,应更加突出自身非正式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比如,将展项设计为多人参与模式,展示内容设计采用任务式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实践-现象”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设计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交互,并努力促成观众之间互动,使观众自发成为科学传播者,围绕展项形成迷你科学传播现场。日本教育家佐腾学认为,学习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完整的对话实践活动,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他人和自己的对话,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引下的科普展示应突出“互动性”,这种互动存在于观众与展项之间、观众与知识之间,以及观众与观众之间。
多元智能理论下科普展示的复合性
1983年,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指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人至少具备8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该理论主张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
这就意味着,在科技馆的展项设计中,可尽量多地杂糅多种智力元素,调动观众更加多元的智力参与。比如,在基础科学的展项时,通常情况下,肯定会调动观众的逻辑数学智力,但作为策展人或设计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调动观众尽量多的其他种类的智力,使得展项既能实现科学教育的既定目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指标。可将多元智能理论指引下科普展示的上述设计原则描述为“复合性”,即调动观众的多种智力的参与体验。
跨学科融合理论下科普展示的跨域性
跨学科研究是近年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式,是素质教育的科学基础之一。与科技馆科学普及、科学传播使命息息相关的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就是在20世纪以来技术的融合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渗透趋势下形成的典型的跨学科研究。在科学教育领域,跨学科研究体现在本世纪兴起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重实践、超学科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标准上则有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通过科学与工程实践来实现学科核心概念和交叉概念,以科学与工程领域为跨学科融合的核心。
跨学科融合的思想贯彻到科技馆的展览设计中,就要求展览设计打破学科界限,不以学科作为划分展厅/展区的线索,采用主题式设计,实现技术和工程的结合、艺术和数学的结合等多对以往看似泾渭分明,甚至相互对立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可将跨学科融合理论指引下科普展示的设计原则描述为“跨域性”。
概而言之,当代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教育的侧重点由“教”走向了“学”,体现为一种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方向性变革。特别是在非正式教育的科技馆展览环境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凸显与激发,真正成了学习这一事件的主人。教育工作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后,便退居幕后,任由学习者凭借自己的意志开展对展项作为物的存在、展项蕴含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共同参与展项体验的其他学习者,以及对自我的探索。
相较于传统的校内正式教育,科技馆的非正式教育具有前者无法比拟的优势,代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科技馆不应满足于既往的对学校正式教育的辅助角色,而应主动向正式教育领域进击,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创新的浪潮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具体而言,科技馆展览设计应顺应当前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发展,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互动性、复合性、跨域性的科普展示设计原则,可进一步制作指标体系,对展项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提升功能进行设计阶段的评量,并设计形成性评量环节,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科普展项的素质教育效果进行评量。将素质教育纳入自身的功能定位中,使科技馆不仅是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为己任的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的主阵地,还将以促进公众的全面发展为使命,成为素质教育的创新高地。
(作者:张娜,系广东科学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