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南极冰原上建起现代化科考站(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在南极冰原上建起现代化科考站(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来源:人民日报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每一座科考站的建设、维护,都离不开建设者们的努力。从上世纪90年代初首次参与南极考察站建设,来自中国中铁、中国建科等央企的极地施工团队先后20余次远赴南极,助力我国南极科考事业不断发展。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是一群怎样的建设者?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些在南极奋战过的“大国工匠”。

  ——编 者

  不到60天的快速建设

  装配式、模块化建造,全部钢结构搭建通过拧螺丝完成

  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中,有百余名来自中国中铁、中国建科等央企的建设者。“大部分人都参与了第四十次南极考察,本次主要负责秦岭站室内装修、机电安装以及通信、污水、海水淡化、微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的人已经有10次以上南极建设经验。”团队负责人罗煌勋说。

  眼下,32名施工人员正在秦岭站执行越冬任务,同步开展室内装修与机电安装作业,现场各工序衔接紧密、推进有序,全力保障站点运维。

  秦岭站是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所在地恩克斯堡岛,平均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5摄氏度,每年大风天数达100天以上。

  气候极端恶劣,建设如何推进?

  为了降低建设难度,秦岭站从设计之初就创新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建造体系——在国内做好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到了现场如搭积木一样搬、拼、装后,即可“拎包入住”。

  由于南极不具备焊接条件,秦岭站的钢结构搭建全部要通过拧螺丝来完成。

  “在南极,拧螺丝可不简单。”00后装配工谢帅帅介绍,为了保护双手不被冻伤,肯定需要戴着手套工作。但一戴手套手就容易出汗,遇到冷风,手套结冰,就会粘在工具上。“需要不停地焐手套、戴手套,才能完成作业。”谢帅帅说,就这么一次次重复,总共拧了1.1万颗螺丝。

  不到30天,秦岭站主楼钢结构封顶。此后,建设者们开始往钢结构骨架里“填肉”——安装功能模块。不到60天,秦岭站主体建设任务完成。

  “秦岭站创造了南极考察站建设的5个‘最’——建站人数最多、卸运物资最多、单体建筑规模最大、建设条件最难、建设时间最短。”罗煌勋说,“我们依靠的是一代代南极建设者的经验传承。”

  2002年,中铁建工首次参与考察站改造建设,团队只有3人,靠着极其有限的工具,担负起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旧有设施的拆除改造任务。2007年,罗煌勋加入极地施工团队,一干就是18年,完成了13次南极建设任务,最长连续17个月驻守南极。一次次锤炼,他和团队先后完成了中山站扩建、秦岭站主体工程建设等施工任务。

  7570海里的艰难航行

  为建筑模块和设计图纸做好层层保护

  第四十次南极考察,完成秦岭站主体建设;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施工团队需要完成“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从结构到配套,任务难度是否降低?

  罗煌勋说,极地建设难度非常大、充满挑战。

  2024年11月1日,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开启了漫长的旅程。

  在“永盛”轮货舱深处,重达上千吨的建筑模块由钢索紧紧固定,并被三维减震架保护起来;在“雪龙2”号船舱里,数百张设计图纸在箱中密封保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守护这些建筑模块、图纸的安全。”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经理郑迪说。

  真正的考验,在于南纬40至60度的南大洋西风带。这里是通往南极的必经之路,终年刮着狂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

  进入西风带后,气旋一个接一个,虽然破冰船排水量超过万吨,但在风浪中依旧左右倾斜,涌浪撞击船身,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郑迪最关心的是设计图纸。虽然图纸早已被严密封装保护,但郑迪还是每日巡检,及时查缺补漏,补上防水封装。“每张图纸都要套上防水封装,裹上高等级密封胶。”郑迪说。

  2024年11月30日,克服赤道的烈日炙烤、西风带的狂风巨浪,历经29天共7570海里的艰难航行,考察队成功抵达南极中山站。机械工程师万尚在日志中写道:“当南极冰盖的裂响传来时,我们似乎感觉到了地球的脉搏。”

  抵达南极后,建设者们的第一项任务是卸货。

  考虑到直升机剩余航油量,他们优化了卸货方案;指挥船上4台吊臂密切配合,将大货物化整为零,分批次运输;所有成员站成一排,组成人力传输带,将大集装箱里的物资依次搬出……不到5天时间,建设团队就完成近6000吨物资装卸。

  “有一回我拧开保温杯,倒进去时热气腾腾的姜茶,已经冻成了一块冰坨。”技术员王忠说。

  先进工艺与建设环节融合

  大规模运用数字仿真系统,创新使用新工艺新材料

  物资装卸完成,建造工作正式开启。

  “这一次,我们把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带到了南极,与设计、制造、运输、施工等关键建设环节深度融合。”罗煌勋说。

  这其中,有数字仿真系统的大规模运用。

  “南极太远,物资运输能力有限,一旦有意外状况,施工计划就有可能被打乱。”郑迪介绍,团队将建筑模型信息带到南极大陆,通过数字系统深化细化施工图设计,模拟优化施工组织方案。

  以机电安装系统为例,其管线总长度超10万米,通过数字化模拟仿真技术,复杂的机电系统被拆解为多个功能单元,降低了施工难度,工效提升72%。

  这其中,有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使用。

  比如污水处理系统,创新配备了新型管道粉碎机与无油螺杆风机,不仅提升了清污能力,还降低了噪声污染。当七级反渗透系统缓缓滤出第一股清澈的水流时,工程师小刘的监测仪突然响起了急促的声音——出水纯度远远超过了设计标准。

  目前,秦岭站的能源系统已完成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及氢能源发电等核心硬件的安装工作。“这些环保能源系统将为秦岭站带来持续、可靠的电力供应。”郑迪说,即使在极夜环境下,也能保证至少14天的30千瓦电力供应。

  秦岭站的建设,变化的是施工工艺,不变的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有时,大风卷着沙石和暴雪而来,能见度骤降至不足5米;极寒的天气里,呼出的热气转眼就在面罩上凝结成冰……面对极端气候,施工人员每次出工前,都要先穿秋衣,再穿保暖内衣、保暖内胆,最后再套上防寒服。“御寒装备加上安全设备和工具用料,负重近30斤。”有一次,在连续作业7小时后,郑迪发现,管道工老张的手套纹路,竟在冰冷的钢构件上留下了印记。

  在秦岭站度夏建设任务结束后,仍有30余名越冬建设者坚守在南极进行后续运维工作。“大家乘船离开,鸣笛的时候特别舍不得。”有过两次越冬经验的罗煌勋说,南极越冬任务的挑战远比度夏大得多,大家需要面对长达58天的极夜。然而,每当想到科考站在他们的手中一点点建设好,罗煌勋心中就涌起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

  “下一次还愿意去南极吗?”罗煌勋今年59岁,每次任务结束后,都会被人问到这个问题。他总是这样回答:“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老罗身体允许,下一次我还跟着大伙一起上南极!”(李心萍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