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盛夏,神农架凉风习习,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子们正俯身记录着泥炭藓的微观生态,不远处,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在近距离观察川金丝猴的行为特征——这是全国20余所高校联合科考的一幕剪影,也是一场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坚守。自2001年武大生科院首批师生踏入这片原始森林,以罗盘标记自然坐标,以纸笔记录动物植物,一代代武大生科人接力奋斗,将这场教学实践淬炼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形成生态育人的“神农架模式”。
万物成书,将课堂搬进山川
如何更好地开展动植物教学,使学生对动植物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是武大生科院汪小凡教授在开展动植物教学时的疑惑,他将目光投向了神农架林区。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两千多米的海拔差以及温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共同塑造了神农架丰富的地质结构、植被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研究植被演替、物种多样性和探索生命秘密的绝佳场所,而这也吸引着汪小凡教授,他开始探索将课堂搬进神农架的山川。
25年间,汪小凡教授带队穿梭林海,许多生科院教师接力创新,实习规模从最初的单一班级扩展至如今每年3个大班、9个大组、18个小组的规模化实践;内容从单一物种识别拓展为涵盖植物分类、动物行为、生态调查、标本制作、小课题研究的综合性科研实践体系;合作网络更从校内延伸至全国22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高校联盟。2021年,学院与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累计吸引近3000名师生参与,推动神农架成为全国生物科学实践教育的标杆基地。
“神农架的实习,是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公里’。”汪小凡教授如是说。每年盛夏,百余名学子在教师团队的带领下,深入百家园、漳宝河谷、神农顶等地,开展全链条科研训练。“快!静!准!”——昆虫组学生手持扫网在草丛间屏息凝神,竹节虫与珍稀凤蝶相继入袋;植物组俯身记录蕨类在岩壁的蔓延轨迹,惊叹于“叶上珠”的生存智慧;暴雨中的漳宝河谷,师生徒步十公里完成样方调查,鞋履沾满泥泞,手中标本册却滴水未沾;深夜的会议室弥漫草木清香,压制的每一片叶片都是“与自然的永恒对话”。这些场景,是实习的日常缩影,更是专业精神的淬炼。
“神农架野外实习让我真正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2023级学生谢岩初在总结中写道。而教师杜巍则感慨:“看到学生从害怕昆虫到主动研究,从抱怨路途艰辛到自发整理标本,这就是野外实践的力量。”
淬炼真知,打造生态育人“神农架模式”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神农架模式”淬炼为一个立体化的生态育人体系,融合课堂教学、校内实践与校外考察于一体,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升华。在课堂教学方面,通过《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院打造了涵盖植物分类、动物行为、生态调查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出版《神农架常见植物图谱》《神农架野外科学考察手册》等系列教材,并建成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5195亩校园植物数字化建档及MOOC课程万人选修的突破。实习中采集的16000余份珍贵标本珍藏于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部分数字化后提交国家标本平台开放共享,成为跨越时空的教学资源。
在校内实践中,学院将生态育人延伸至日常校园生活。每年举办的“标本制作大赛”成为一大亮点: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珞珈山采集并制作标本,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更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校外考察则是“神农架模式”的活力源泉,如今,武大生科已建立起“珞珈山-鄱阳湖-府河湿地-神农架”这条覆盖30米至3106米海拔梯度的实践链,扎实推动“五育并举”落地生根。其中,府河湿地观鸟活动已成为年度传统:每年春秋季,生科学子们携带望远镜和记录本,深入府河湿地生态系统,观察候鸟迁徙、记录物种行为,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真实生态场景。副院长杜世燊提到:“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命名万物,更是理解“生命共同体”的深意。二十五年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带着泥土气息,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生生不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受野外成果启发,学院打造“智慧果”科普行动,2024年面向中小学、社区开展50期生物讲堂,惠及1860人次。
近两年来,学院学生在神农架进行野外考察的同时,也发现神农架林区教育资源落后的情况,针对该问题,学生自愿成立志愿者队伍,利用暑期时间前往神农架开展支教活动,累计开展授课近千课时,服务学生超300人次,有力服务神农架建设。授课内容中,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文化见闻,更包含神农架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介绍,让每一位神农架的孩子都深刻认识到神农架的独特资源禀赋,从小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通过一个月的授课,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了解了我的故乡神农架,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了生态对于神农架的重要性。”一位参加支教活动的小朋友表示。而支教队员赵雅涵认为,“我们从神农架学到了非常多生态知识,也有义务将生态文明思想传递给更多人,让生态文明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从孤灯下的标本针到多校联动的科考网络,从认知自然到守护生态,从野外考察到知识传播,这场跨越世纪的青山之约,仍在续写新的篇章。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们,正以脚步丈量大地,用科研守护自然,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实践篇章。(张雨晴、郭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