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并实践了“课程—项目—导师”三维互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高素质发酵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
夯实创新能力基础
学校遵循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规律,建立了“研究技能—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三维课程体系,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在科研技能培养方面,为帮助研究生提高学术能力,学校系统开设文献阅读与总结、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等系列课程,强化学术规范与研究工具运用能力,筑牢创新实践的基本功。其中创新思维课程聚焦逻辑、批判、转化等12种核心思维,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方法课程系统讲授类比、仿生、逆向等10种方法,助力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创新方法论。
为强化创新意识,学校构建“深度阅读—三维总结—综述撰写”训练体系。每学期要求研究生精读2篇代表性文献,分别从研究小组、知名课题组和不同层级期刊3个维度进行总结,最终撰写成综述论文。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能力与新信息感知能力。2013至2022年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等生物工程类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学校组织学习《伦世仪传》《闵恩泽文集》,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每学期举办创新论坛,邀请取得科研突破的学者分享经验;导师深入一线,设立“优秀论文奖”“技术创新奖”等激励机制,营造“人人争先、人人创新”的良性生态。
依托“重大项目牵引”
锤炼工程创新能力
学校坚持“嵌入产业、融入工程”的理念,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构建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战平台。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以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成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3个省部级平台,形成覆盖“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研发—全球协作”的全链条体系。借助“应用微生物及其生物制造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引入国际顶尖资源,构建以发酵工程为核心、合成生物学与酶催化工程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学术高地。
此外,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通过参与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研究生在“维生素C发酵菌种改造”“丁二酸高产菌种创制”等课题中实现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和“1到100”的工程转化。
打造“多元导师矩阵”
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面对发酵工程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的新特点,学校构建了“多学科融合、国内外协同”的导师团队。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组建高水平团队,成员覆盖6个二级学科,其中5人具有海外学术背景。依托“111创新引智基地”,引进15名海外大师,通过联合培养与共同研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同时,学校建立“开放交叉—团队育人—多层交流”机制:研究生可跨方向选择导师组,形成“一个中心、多点开花”的培养格局;不同研究方向师生在同一实验室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实施“学术小组周讨论、跨方向月交流、团队季对外交流”制度,加强学术碰撞与思维创新。
经过十余年探索,江南大学“课程—项目—导师”交互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已在多所院校推广。学校发酵工程学科导师还应邀在全国海关导师培训班及苏浙赣高校分享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培养范式。
未来,江南大学将继续深化“三维交互”机制,以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前沿”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为生物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江南智慧”。
(作者:刘立明、吴静、李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