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长期以来,合肥市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注重科技发展投入,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同时,坚定走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路子,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从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到成果转化的“产业江河”,合肥市正以“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桥梁,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的不断增加,合肥市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效应愈加明显。
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卡点堵点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新引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卡点和堵点,首要就是要进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合肥市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新引擎的点火器,从2022年起开始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生产线”走向“大市场”。截至目前,合肥市共71家机构(含8家高校,50家科研院所,13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合肥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持股平台合伙企业,打造“协议约定转让”和“共设企业购买”两类模式操作路径,对接服务了20余个高校院所重大科技转化成果项目,其中,5个项目已签订知识产权购买合作协议并共同成立成果转化公司。
“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这一科技成果赋权新模式打破了科研人员“负担重”的“枷锁”,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处置难、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也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二、发掘创新源头活水,培育科技创新动能
发掘有产业化潜力的优质科技成果,实现精准对接是迈出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跃”。如何才能让蓬勃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此,合肥市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已经成立了5个市级、13个县区级、31个“一对一”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大市场。近三年对接捕捉全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8万项。
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介绍,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紧扣发掘研判、投融资保障、产创融合、场景对接、人才服务、落地承接等重点环节,开展全链条、全流程、常态化的成果转化服务,为科技成果“量身”打造转化路径。截至目前,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成立两年多来已推动3061家科技企业落地,其中聚变新能、中科科乐等估值过亿企业超百家。
在项目发掘研判方面,合肥市科技局引入专业化机构开展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为科技成果“把脉问诊”。截至目前,已建设7家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团队能力等多维度评估,快速锁定高潜力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于部分具有产品创制、概念产品试制、产学研联合攻关等中试需求的项目成果,合肥市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双创孵化载体、产业链重点企业,依托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建设中试基地,截至目前,共建设了56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1个产业领域,提供从科技成果熟化、二次开发到工程化、工艺化等中试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三、强化企业主体培育,推动科研端与产业端的“双向奔赴”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一场科研端与产业端的“双向奔赴”。合肥市持续加强科技型企业的接续培育和梯度培育,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科技成果的承接主体,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支点”。今年以来,合肥市为成果转化企业分类分层画像,动态筛选一批金种子企业,为企业切诊把脉,针对企业诉求开展深度服务,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企业。通过打造“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梯队,合肥市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提质“破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3万家,国仪量子等8家企业获批省级科技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20家、居省会城市第2。此外,通过开展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强化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科创活力。推动企业牵头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425项,其中30个项目预期成果国际领先,238个项目预期成果实现进口替代。
合肥市聚集了全国近百家量子科技企业,是我国量子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近年来,全市围绕量子科技科研端和产业端全面发力,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和为数众多的量子企业,推动高校院所成果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促进量子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范进表示,为了推动量子产业发展,市科技局专门成立了服务量子产业的专班,专班集中办公,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制定量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覆盖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为了鼓励量子科技产学研深度融合,合肥市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鼓励企业“发榜”,科研团队“揭榜”,单个项目最高可支持1000万元,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合肥市正在力争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量子科技研发最为领先的城市之一。
四、加强服务要素保障,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雨林生态
体系化的创新服务带来的不仅是初创企业的诞生,更是产业的提档升级。合肥市通过整合金融界、科学界、产业界优势资源,提供接续式科创服务,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服务链条,助力从科技成果到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金融“养料”是科研成果集聚转化的关键要素,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合肥市充分发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作用,不断扩大种子基金、天使基金规模。截至目前,市种子基金含参股子基金签约放款项目163个,放款金额达3.888亿元。市天使基金累计投资成长期创业项目523个,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国家高企160余家。首创以企业研发费用作为重要授信依据的“科技星火贷”,引导合作银行为营收规模小、抵押资产少的科技型企业贷款,今年以来已帮助350余户融资困难企业获得债权融资近10亿元。得益于科创金融的蓬勃发展,合肥“上市军团”持续壮大。2020年以来,合肥新增上市公司44家,其中2025年新增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0家,居全国第六、省会城市第二,科创板上市公司数占比位居全国第二。
为好产品找好场景,为好场景找好产品。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发展场景创新的城市之一,合肥市坚持将场景创新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构建了全产业、全领域、全市域的场景创新体系。2022年,合肥市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揭牌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营的场景公司,成立全国首个专门推进场景创新工作的机关处室,组建全国首个场景工作专班,构建“处室+公司+中心+专班+合伙人+实验室”“六位一体”的全链条场景服务体系,发挥各方优势,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策划、发布、对接、落地、推广等全流程场景促进服务。
2024年10月,合肥市印发《开展国有企业场景应用创新试点的工作办法(试行)》,明确轨道集团、百大集团、热电集团、水务集团等8家国有企业为首批场景试点单位,通过汇聚各类“场景”,催生大量融合创新、共享共研“机会”,扎实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其中,骆岗公园已开放100+新技术试验场景,首试首用一批新技术;东超科技空中成像技术通过医院场景完成验证,这其中都离不开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这一桥梁。未来,合肥市将继续坚持把场景创新聚力在产业链强链稳链补链上,发力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加快建立全产业、全领域、全市域的场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更好融入场景中,加快转化落地。
从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到成果转化的“产业江河”,合肥市正以“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桥梁,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动合肥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