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浩瀚星空中,我国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院士宛如一颗不落的恒星,以毕生智慧照亮了防空导弹事业的发展征途。他的离去,不仅是空天防御技术领域的巨大损失,更是我们这些后辈设计师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在我迄今三十余年的航天职业生涯中,有幸得到了于本水院士的长期悉心指导,他的才识睿见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灯塔,为我指引方向,让我在导弹研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厚植基础筑高楼
记得我刚到二部工作不久,在一项技术攻关工作中请于总作为专家咨询。评审会上,于总认真听取报告后,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快速给出了更加前瞻性的建议,他逻辑清晰、语言朴实,从国家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明晰的方向,让我们茅塞顿开。
在于总的指导下,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快速论证,最终形成了更加先进的指标体系,为后续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次指导后,我也经常去找于总当面请教。于总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总体人才应当是‘通百家而精于一道’”。
我深受启发,也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甚至对基础理论研究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是控制领域,还从空气动力学、导弹结构、雷达信号等方面,系统性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我相信,多挖一铲,深挖一层,只要有充分且严谨的理论研究作支持,面对质疑我也能依然信心满满。
“搞研发设计,必须精通理论,同时还要理论联系研发实际。”也逐渐成了团队成员的共识。在此后每一次攻克“卡脖子”难题的过程中,深厚的理论知识都为我注入了无限的动力与勇气。
谆谆教诲记心中
经过多年的磨炼与成长,我开始带领团队开展产品设计研制。
有一次,当和于总谈到带团队的秘诀时,他风趣幽默地说,总体负责人不能只懂技术,要能发动群众,要充分信任团队,否则永远担当不了重大项目的大任。这样的“秘诀”让我一直铭记在心。
后来我也常常思考“科学总会有反复,研究的过程中难免出错,要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也是成长”。比如产品的探测制导系统相对于其他来说,系统组成复杂,工作千头万绪,当看到设计师面对一些重大问题犹豫不决时,我会冲在前面,给他们鼓劲:“放手去做,成功了是你们的,失败了由我来承担。”我想这份信任来自于于院士,同时也传递给了我的团队成员。
后来,在项目论证过程中又找于总指导,他微笑着对我说:“小魏,你的论证非常全面,但还有个新技术需要考虑。”他说,从事研发设计时更要站位高远,要远望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哪些是国家最需要的?哪些新技术是必须突破的?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
秉承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的信念,我和团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多个新技术的突破为新一代产品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不负厚望启新域
伴随着于总的悉心关怀指导,近些年我担负起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带领团队开展项目创新工作,于总也逐步迈入耄耋之年、鲐禙之年,成为他口中的“80后”,但他依旧时刻关注着我们年轻后辈的工作进展,用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要充分发挥“远望、救急、把关、育人”作用。
“小魏,你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了,担子更重了,以后要多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利用好全国两会这个平台积极为航天事业发展和国计民生建言献策”。在和于总谈心时,他表示。
在项目的创新研制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在一次试验前,他特意打电话给我,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给予指导:“你们现在干的事情特别好,对国家意义重大,但之前没有先例。你们要注意技术创新性和成熟度之间的关系……”于总对我和团队的关心和嘱咐,言犹在耳,很温暖。我也一直传承以于本水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不断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追忆往事,不禁泪目。
“我国在防空导弹研制中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新的历史重任已经交到你们手中,相信你们一定能续写辉煌”。
于院士的离去,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和楷模,但他的精神和教诲,将一直激励着我们。我将永远铭记于院士的谆谆教诲,继承他的遗志,不负厚望,为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奋斗终身!
(作者魏明英,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