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婷 郑沄瑞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作为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通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根据信号采集侵入程度,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种。从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目的和功能属性看,可分为治疗型、服务型、增强型。
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并在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脑机接口技术涉及神经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伦理挑战。
一是大脑隐私保护问题。脑机接口技术涉及对大脑信号的采集、处理和传输,脑数据记录了大脑活动、状态或特征信息,具有高度的私密性。脑隐私保护问题主要涉及行为性格隐私透明化的侵权、健康隐私透明化的歧视与偏见,以及神经数据泄露与安全危机。如果企业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应用于测谎和员工评估,可能就侵犯了员工的脑隐私权;脑电图数据或脑部刺激方式等治疗结果如果被应用于就业筛查,就会产生偏见和歧视。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到脑隐私保护问题,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通过健康数据和生物识别数据相关条款,间接将脑数据纳入“特殊类别数据”,为保护脑数据提供了依据。
二是身份认同与自我同一性问题。脑机接口技术尤其是侵入式技术对大脑活动的干预,可能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同一性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当用户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当大脑与设备深度融合时,用户会将附加在体外或植入体内的设备视为工具还是自我组成?当用户的情绪是由算法反馈调节调动,而非通过其往常的生理过程产生时,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思维是否被操纵产生怀疑,进而影响自我认知的稳定性。这种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的混乱,可能会引发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三是决策自主权问题。决策自主权主要涉及人机决策权分配。例如,使用脑机接口技术的用户,是否应该让渡一部分决策权给机器,外界又如何判定用户的行为是受自身支配还是受设备的支配。当用户的大脑信号与设备的算法结果发生冲突时,谁拥有最终的决定权。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设备是否被允许具有自主意识或决策权,如果设备有了自主意识或决策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风险,人类又该如何与机器相处。技术的发展应该在何种伦理框架下进行,这些都是需要前瞻考虑的问题。
四是社会公平公正问题。脑机接口技术在多领域展现出的广阔应用前景,也可能带来新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如果脑机接口技术受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所控制,被少数人、少数阶层用来增强其心智能力或身体机能,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与社会资源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就会产生新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开发应用成本的降低,技术的商业化使用还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现象,如部分人群可能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获得超出常人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或感知能力,他们将在教育、就业、社交等各个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而未能接触或负担不起该技术的人群则可能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这种技术鸿沟的扩大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结合脑机接口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应用还面临安全性有效性问题、知情同意问题、责任归属问题、虚实空间之间的道德风险、军事增强伦理问题、后人类增强伦理问题等。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神经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构建脑机接口健康发展之路,已成为推动该领域从技术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实现创新突破与风险可控的关键举措。
一是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建设。脑机接口技术快速发展,但现行法规中脑机接口领域可直接适用的规定不多,特别是在神经数据确权等关键环节缺乏规定,建议尽快在相关法规中增设专门条款,明确神经数据权属,防止数据泄露与滥用,更好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落地。完善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应用、监管全流程的法规体系,清晰界定研发主体、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用户等多元主体在设备植入、数据采集、安全评估、风险处置等环节的责任,明确责任边界。
二是构建脑机接口伦理审查机制。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应用涉及多学科,且具有高风险性,现有通用伦理审查规范难以覆盖其伦理问题的特殊性,应抓紧细化伦理审查的具体内容和审查标准,可根据风险等级建立分级分类审查机制,增强可操作性。注重脑机接口与神经科学、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完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的审查要求,既要避免低风险技术因审查流程冗长而制约技术创新和应用,也要避免高风险技术因缺乏规范而被滥用。
三是充分发挥脑机接口行业组织作用。鼓励相关行业组织牵头制定脑机接口硬件接口、数据格式、信号传输、安全评估、临床应用规范等关键领域技术标准,应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相关科研机构的作用,构建统一的技术规范体系,加快推进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与创新。发挥行业组织引领作用,定期发布行业发展白皮书,组织技术路线图研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注重引导科技企业自觉遵守伦理规范,通过开展行业培训、标准认证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科技企业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
四是积极加强公众教育与参与。相较于人工智能等广受关注的前沿技术,脑机接口技术仍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公众对其原理和伦理风险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空白。作为脑机接口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公众的认知和态度也会影响这一技术的未来走向。政府、科研机构和科技组织可通过主流媒体深度报道、线下科普展览、短视频平台趣味解读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的原理、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展示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应用案例,引导公众客观理性看待技术的发展。
五是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交流。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风险治理具有跨学科、跨国界特征。当前国际社会在神经数据主权界定、跨境流动规则、技术标准互认、伦理准则协调等方面仍存在规则真空与治理分歧,亟须通过多边机制凝聚共识。我国应深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脑机接口领域相关规则制定;推动国内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参与脑机接口国际技术标准磋商,提升我国在全球脑机接口治理体系中的议程设置权和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