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工智能+制造能“加”出什么?当“人工智能+”首次上升为国家行动,当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变成领跑,一场前所未有的化学反应正在中国发生。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也传出重要信号,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另一个数据同样引人注目: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制造业将要面临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一次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在政策红利与产业规模的双重加持下,人工智能+制造正在为制造业注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今天,我们正站在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十字路口。如果在中国众多制造企业中挑选一个观察样本,联想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这家穿越了40多年制造业变迁的企业,恰如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从早期“干毛巾里拧水”的成本控制,到今天各个产业基地不断刷新规模化生产的行业效率;从单一的PC制造,到横跨“端-边-云-网-智”的全栈智能化布局。其坚持的智能化转型,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观察人工智能与制造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本。
从“制造”到“智造”:人工智能“加”出联想效率
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历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生产效率的飞跃。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入机械化,第二次实现电气化,第三次带来自动化。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推动制造业走向智能化。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毕马威2025年报告指出,虽然93%企业认为拥抱人工智能可建立竞争优势,但扩展面临多重挑战:56%的企业遭遇数据孤岛问题,40%存在员工技能不足,76%因技术快速演变对大规模投资持谨慎态度。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也表明,95%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试点并未带来实质回报,揭示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艰难现实。
联想,或许可以给出一个解题思路。作为深耕科技制造四十余年的领军企业,联想在世界各地有30多个自营或合作的制造基地以及2000多家供应商,连接、管理着一张高度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多年来,联想打造了端到端整合的全球运营体系,构建了“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的运营模式。在国内,联想位于合肥、武汉、深圳、天津等地的多个产业基地,共同构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方位供应链布局,并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制造全流程。依托卓越的创新和实践,联想已累计11次上榜全球供应链权威榜单Gartner Top 25,最新排名全球第八,连续第四年跻身前十,蝉联亚太供应链王者,并且仍是榜单中唯一的亚太高科技制造企业。
近期,联想的几个消息,也印证了联想的智能制造能力。9月17日至18日,“卓越级”智能工厂交流会走进联想创新产业园(天津),嘉宾们现场观摩了联想的“智造加速度”——平均9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年产量超300万台。
再往前几天,联想墨西哥蒙特雷制造基地入选“灯塔工厂”,该基地实施了超过60项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中一半以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工厂绩效:交付周期缩短85%,物流成本降低42%,质量损失减少56%,碳排放减少30%,生产效率提升58%。目前,墨西哥蒙特雷制造基地已成为联想的全球数字化示范工厂。
位于武汉的产业基地近期也传出“佳绩”,9月10日,联想武汉产业基地下线第三亿台智能终端——联想moto Razr 60 pro最新款折叠屏手机。自2013年投产至今,该基地用12年时间实现从0到3亿台的跨越,产品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强劲的规模化制造能力。
在联想各产业基地,联想以实际行动阐述了一个事实,人工智能+制造,并不是简单的技术与产业叠加,而是技术穿透场景,实现从局部自动化到全流程智能化的跨越,这也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从智能实践到产业赋能:联想有了一张“新名片”
重新审视联想,你会发现这家制造企业又添了一张“新名片”——产业赋能者。
这张名片的制作时间始于2017年,联想在那一年率先启动智能化转型,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2018年起,将判别式AI全面嵌入研发、生产、供应链等业务全流程,实现“以AI提效”的初步实践;2023年,伴随GhatGPT大模型于2022年底的横空出世,AI加速融入个人和企业的方方面面,联想提出“混合式人工智能是大规模普及必由之路”的判断,为后续智能体的构建奠定了战略基础。
今天,联想已构建起完善的全栈AI战略布局,包括AI终端、AI基础设施、AI解决方案与服务。面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浪潮,联想依托深厚的行业Know-How与混合式人工智能能力集,将自身积累的制造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沉淀出覆盖“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的制造领域智能体矩阵,包括辅助设计智能体、生产运营智能体、产品质检智能体、供应链控制塔智能体、营销智能体、销售智能体和魔方客服智能体等,将以此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跃迁”。
尤其在供应链侧,联想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赋能优势。在联想与伊利的合作案例中,联想证明了其供应链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普适价值。9月9日,在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双方共同打造的供应链控制塔系统成为行业焦点。该系统覆盖计划、采购、生产、物流、销售5大核心环节,贯通15个关键决策节点,整合超过220项动态指标,显著降低了原辅料管理风险,成为行业智能化标杆案例。
目前,联想已成功助力吉利汽车、理想汽车、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众多大型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在汽车制造领域,联想发挥慧天工业一体机、服务器等算力基础设施优势,为理想汽车打造产线可视化管理等一系列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满足总装车间日常管理、决策分析、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等多维度需求,大幅提升了新车研发和柔性制造水平,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了产线可视化数字管理,使得产线的自动化率可达78%。
在重工业领域,三一重工是国内首家“破千亿”的工程机械产业,联想以高性能SAP HANA解决方案助力三一重工优化系统流程,帮助其工厂整体效率提升超30%,产能提升50%,成为重工业智能化转型典范。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今年9月,联想与中创智领的战略合作,再次印证了联想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越来越被市场认可。根据战略协议,双方将围绕全球化运营、人工智能、全球数智化建设等领域,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制造”样板,推动中国工业制造智能化转型。这意味着,联想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正在从单点赋能向生态共建升级。
在联想产业赋能者的这张“新名片”上,越来越多耳熟能详的企业名字印在其中——公开数据显示,目前,90%的中国制造500强、1000多家头部制造型企业以及2000多家成长型制造企业中,都有联想的身影。
行业观察者指出,联想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双实”特质,其既是智能制造的亲身实践者,又是产业智能化的赋能输出者。这种双重角色使其能够将自身在智能制造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赋能模式。
纵观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从“成本优势”到“创新优势”,每一次转型都需要领军企业的先行探索。当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时代大幕开启,联想这样的“双实”企业正在成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其探索的路径、积累的经验、沉淀的方案,都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宝贵财富,助力中国制造在这场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也助力更多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制造“加”出无限可能。(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