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
有这么一位铁路人,川黔、贵昆、成昆、湘黔、枝柳、大秦、衡广、京九、京沪……一条条铁路线上,都留下他奋战的足迹!
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从学铁路、修铁路到管铁路,他与铁路结下一生的情缘!
天堑变通途,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铁路开通,给百姓带来便利,他便由衷欣喜——
他,是孙永福,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中国铁路建设的领军人!
孙永福 光明图片
但,70载铁路人生,曾经有件事像座大山一样,久久压在这位老铁路人心头——
新中国成立40多年后,中国铁路网络已纵横密布、四通八达,可唯独西藏是个例外。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修铁路?“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这样断言。
为什么?因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铁路,需要穿越550公里的多年冻土,横跨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雪山阻隔、氧气稀薄,人员难去、物资难进……
然而,修建青藏铁路是孙永福的毕生心愿,也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早在1958年9月,我国就启动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东起西宁,西至格尔木;同时启动了二期工程勘测工作。
“二期工程首先要解决高海拔多年冻土问题,当时我国多年冻土科研成果有限,条件尚不具备。”曾多年主持进藏铁路方案研究的孙永福回忆。
基于缜密的调查研究,孙永福在2000年8月向中央呈送专题报告,提出在5个进藏方案中先建青藏铁路的建议。
2001年初,我国作出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期工程全长1142公里,东起格尔木,西至拉萨。
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是建设者在修建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许多人不由捏着一把汗,已是花甲之年的孙永福扛起了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重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孙永福义无反顾,奔赴高原。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
第一关,是科技攻坚!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犹如在冰块上盖房子。随着温度变化,多年冻土会发生热融下沉和冷冻膨胀,导致建筑物不稳定。这道技术难题,长久以来困扰着全球工程师。
孙永福找到了破解的钥匙——多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部门积累了大量的冻土研究成果,特别是位于海拔近5000米的风火山冻土试验基地,30多年取得的1200多万个数据!于是,他率领团队研究制定出“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中国方案。
在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厚层地下冰融化导致涌水流泥,工人只能背负氧气瓶在冰冷的泥水中作业。孙永福赶赴现场,与技术专家交流研讨后果断决策,采用强化防排水结构、设置隔热保温层、研发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等措施,建成复合式隧道衬砌,化险为夷。
最终,青藏铁路不仅在冰盖之上稳如磐石,还创造了多年冻土运营速度超过每小时100公里的纪录!
第二关,是生命安全!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作业,氧气含量大约是平原地区的50%至60%。“脚像踩在棉花包上一样,头晕站不稳”“抬不起腿来,上不了台阶”。孙永福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进藏考察时的感受,他寻思,大批建设者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2001年初,孙永福主持专家座谈会,决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施阶梯式适应,加强健康监测。
“当时,我们在全线布局医疗点100余个、高压氧舱26台,确保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救治。”孙永福回忆。
每年两三万名建设者在高原奋战,最终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国际医学专家对此评价说,这是对世界高原医学的重大贡献!
第三关,是生态保护!在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我们不仅要建一条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还要建成一条生态环保铁路。”这是孙永福对中央的承诺,也是对全国人民的承诺。
他坚持“环保先行”的理念,在铁路建设中首次实行环保监理制度。
这条“天路”会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永福决定主要采用桥梁下方和隧道上方的通道方式,沿线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
2004年7月1日,首批藏羚羊顺利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五北大桥。“真好!人与自然就应该这样和谐美好!”孙永福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不仅于此,草皮移植、植被恢复、水源保护等多项环保措施也相继实施,总投资超过15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4.6%。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世界为之震撼!诸多世界之最随之诞生——最长的高原铁路、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2008年,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孙永福接过证书激动地说:“这个荣誉属于青藏铁路全体建设者!”
2021年9月,“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这是几代铁路人铸就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新一代工程建设者再创辉煌!”有着65年党龄的孙永福至今仍非常关注铁路发展的战略研究,希冀提出一些前瞻性建议,继续推动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