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与铁路结下一生的情缘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与铁路结下一生的情缘

来源:光明日报2025-10-11 09:31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

   有这么一位铁路人,川黔、贵昆、成昆、湘黔、枝柳、大秦、衡广、京九、京沪……一条条铁路线上,都留下他奋战的足迹!

   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从学铁路、修铁路到管铁路,他与铁路结下一生的情缘!

   天堑变通途,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铁路开通,给百姓带来便利,他便由衷欣喜——

   他,是孙永福,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中国铁路建设的领军人!

  孙永福 光明图片

   但,70载铁路人生,曾经有件事像座大山一样,久久压在这位老铁路人心头——

   新中国成立40多年后,中国铁路网络已纵横密布、四通八达,可唯独西藏是个例外。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修铁路?“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这样断言。

  为什么?因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铁路,需要穿越550公里的多年冻土,横跨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雪山阻隔、氧气稀薄,人员难去、物资难进……

   然而,修建青藏铁路是孙永福的毕生心愿,也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早在1958年9月,我国就启动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东起西宁,西至格尔木;同时启动了二期工程勘测工作。

   “二期工程首先要解决高海拔多年冻土问题,当时我国多年冻土科研成果有限,条件尚不具备。”曾多年主持进藏铁路方案研究的孙永福回忆。

   基于缜密的调查研究,孙永福在2000年8月向中央呈送专题报告,提出在5个进藏方案中先建青藏铁路的建议。

   2001年初,我国作出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期工程全长1142公里,东起格尔木,西至拉萨。

  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是建设者在修建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许多人不由捏着一把汗,已是花甲之年的孙永福扛起了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重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孙永福义无反顾,奔赴高原。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

  第一关,是科技攻坚!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犹如在冰块上盖房子。随着温度变化,多年冻土会发生热融下沉和冷冻膨胀,导致建筑物不稳定。这道技术难题,长久以来困扰着全球工程师。

  孙永福找到了破解的钥匙——多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部门积累了大量的冻土研究成果,特别是位于海拔近5000米的风火山冻土试验基地,30多年取得的1200多万个数据!于是,他率领团队研究制定出“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中国方案。

  在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厚层地下冰融化导致涌水流泥,工人只能背负氧气瓶在冰冷的泥水中作业。孙永福赶赴现场,与技术专家交流研讨后果断决策,采用强化防排水结构、设置隔热保温层、研发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等措施,建成复合式隧道衬砌,化险为夷。

   最终,青藏铁路不仅在冰盖之上稳如磐石,还创造了多年冻土运营速度超过每小时100公里的纪录!

  第二关,是生命安全!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作业,氧气含量大约是平原地区的50%至60%。“脚像踩在棉花包上一样,头晕站不稳”“抬不起腿来,上不了台阶”。孙永福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进藏考察时的感受,他寻思,大批建设者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2001年初,孙永福主持专家座谈会,决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施阶梯式适应,加强健康监测。

   “当时,我们在全线布局医疗点100余个、高压氧舱26台,确保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救治。”孙永福回忆。

  每年两三万名建设者在高原奋战,最终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国际医学专家对此评价说,这是对世界高原医学的重大贡献!

   第三关,是生态保护!在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我们不仅要建一条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还要建成一条生态环保铁路。”这是孙永福对中央的承诺,也是对全国人民的承诺。

   他坚持“环保先行”的理念,在铁路建设中首次实行环保监理制度。

  这条“天路”会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永福决定主要采用桥梁下方和隧道上方的通道方式,沿线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

   2004年7月1日,首批藏羚羊顺利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五北大桥。“真好!人与自然就应该这样和谐美好!”孙永福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不仅于此,草皮移植、植被恢复、水源保护等多项环保措施也相继实施,总投资超过15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4.6%。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世界为之震撼!诸多世界之最随之诞生——最长的高原铁路、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2008年,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孙永福接过证书激动地说:“这个荣誉属于青藏铁路全体建设者!”

   2021年9月,“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这是几代铁路人铸就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新一代工程建设者再创辉煌!”有着65年党龄的孙永福至今仍非常关注铁路发展的战略研究,希冀提出一些前瞻性建议,继续推动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鲁木齐:老巷道提升改造成打卡新地标

  • 山东青岛:盘活闲置土地 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