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之重器”突破显著 中国方案惠及全球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之重器”突破显著 中国方案惠及全球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10-13 10:28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等探测装备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人类探知气象奥秘的“千里眼”“顺风耳”;“风雷”“风清”“风顺”等气象预报模型越来越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走向世界……10月11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气象工作取得的亮眼“成绩单”。

  他指出,“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

  5年来,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构建了气象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陈振林表示,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不断深入,“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

  “十四五”时期,气象方面的“国之重器”突破显著。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介绍,我国已建成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为支柱,以地面气象站、气象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等为重要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颗’‘唯一’等关键词来形容。”毕宝贵说。其中,“首次”是指风云四号B星携带的快速成像仪,在全球首次实现气象卫星区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钟连续成像观测;“首颗”是指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实现全球中低纬度降水三维探测;“唯一”是指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时段开展观测的民用极轨气象卫星,能更好地支持数值天气预报6小时同化需求。

  守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关键在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防灾避险、赋能发展的实际成效。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预报体系能够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气象预报服务有力支撑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相关部门、行业高质量发展。比如,今年5月底6月初,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出现持续强降雨,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怒江气象部门强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及时实施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果断“叫应”相关责任人,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陈振林表示,“十四五”时期,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更加显著。据介绍,在助力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表示,农业是与天气气候关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之一,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的受灾面积高达1000多万公顷。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也影响着农业耕地的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系统。

  “十四五”以来,围绕粮食保丰,气象助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试点工作。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为例,及时提示相关部门采取“一喷三防”等措施,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在保障百姓生活方面,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花表示,“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天气预报的内容从天气现象、温度、风等要素拓展到出行建议、风险提示、生活参考等,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增至70余种。“云海、彩虹、雾凇、极光等景观气象预报让公众出游赏景从‘碰运气’变为‘早预见’,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受到百姓欢迎。”陈振林说。

  此外,气象气候变化不仅事关一国、个人,更是国际、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十四五”时期,风云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时观测资料;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了107%;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到37个……风云卫星被誉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

  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陈振林表示,“妈祖(MAZU)”的4个缩写字母分别是“多灾种、预警、零差距、普惠”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表明妈祖文化与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的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的预警系统、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防灾减灾智慧和经验,中国在全球气象治理中更加有为有位。(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樊未晨)

[ 责编:王若昕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