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从月球带回的月壤里,我国科研团队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找到了来自外太阳系的“天外信使”——CI型碳质球粒陨石(以下简称CI型陨石)的撞击残留体。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物质迁移机制的认识,还为解开月球表面水的来源之谜提供了关键线索,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点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嫦娥六号月壤中识别出的撞击体残留物碎片
陨石,被科学家们亲切地称为“太阳系的信使”。它们诞生于太阳系形成初期,携带着行星形成与演化的珍贵信息,就像一张张保存了数十亿年的“宇宙档案”。可在地球上,想留住这些“信使”并不容易:陨石穿越大气层时会因高温燃烧受损,落到地面后又会受地震、风化等地质活动影响,很难完好保存。尤其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已发现的陨石中占比还不到1%,堪称“稀有珍品”。
而月球,恰好是保存这些“宇宙档案”的绝佳场所。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的“阻拦”,也缺乏地球那样活跃的地质活动,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的痕迹,能在数十亿年间基本保持原貌,就像一座天然的“太阳系陨石博物馆”。
CI型陨石穿越太阳系想象图(研究团队供图,图片由AI生成)
此次,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林莽研究员领导,王锦团副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陈志铭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就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中,发现了这座“博物馆”里的珍贵“展品”。团队通过精细的岩相学分析,结合对橄榄石微量元素、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成功识别出了来自CI型陨石的撞击残留物。科研人员解释,这些碎片是CI型陨石的母体小行星撞击月球表面时,因剧烈冲击发生熔融,之后又快速冷却结晶形成的“时间胶囊”。与此同时,团队还系统地建立了一套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方法。
值得关注的是,CI型陨石的“老家”在遥远的外太阳系,在这类陨石的母体小行星身上,还带着富水、富含有机质等特殊标签。科研团队进一步统计发现,在月球表面,CI型陨石的比例远高于地球,这意味着过去人类可能严重低估了碳质陨石对地月系统的撞击贡献。
这一发现带来的惊喜还不止于此。它不仅证明了小行星带的物质能跨越遥远距离,向内太阳系迁移,还为解释月球表面水的来源提供了新方向。科研人员提出,此前科学家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就来自这类CI型陨石的撞击——这些“天外信使”在撞击月球时,把自身携带的水“送”到了月球表面。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锦团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陈志铭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义刚院士和林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研究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