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们从零开始“手搓”太阳望远镜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他们从零开始“手搓”太阳望远镜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10-21 09:39

  ■本报记者 甘晓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自2015年启动研制以来,AIMS课题负责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元勇带领团队,历经冷湖选址、核心技术自主研发、高原施工,克服设备采购受限、缺氧、低温故障等重重困难,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建成全球首台太阳磁场精确测量中红外观测系统,填补了国际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

  《中国科学报》从此次会议上获知,AIMS望远镜已从建设阶段正式转入科学产出阶段。

他们从零开始“手搓”太阳望远镜

AIMS望远镜塔楼。国家天文台供图

  挺进太阳探索的“无人区”

  “我们不做国际上已有、自己只能当‘老二老三’的设备,而是追求原创突破。”投身太阳物理前沿,邓元勇有一种开拓者的决心,“别人没做过的,我去做,不怕失败。因为不失败的东西,人家早就做成了。”

  实现太阳磁场的精确测量,正是他心中那座最值得攀登的科学高峰。

  太阳磁场是驱动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剧烈活动的“能量总开关”,其精确测量是理解太阳乃至恒星物理的核心,也是预警空间天气的关键。20世纪末,学界认识到,仅靠提高分辨率“看得清”远远不够,就像用高清相机拍照,只能看清太阳磁场的“样子”,却无法准确测量其“强弱”,尤其是那些微弱却至关重要的磁场。

  为此,邓元勇团队自2005年起便前瞻性探索红外波段观测。传统太阳望远镜多集中于可见光,团队瞄准了8至14微米的中红外“大气窗口”。在此波段,大气扰动影响更小、成像更稳定,有望实现前所未有的磁场测量精度。

  面对地面中红外观测探测器敏感、背景辐射强等巨大挑战,2014年,团队正式提出AIMS望远镜,并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部门推荐)支持,于2015年启动研制。“只为取得高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太阳物理领域的科技制高点。”邓元勇初心明确。

  纯“手搓”原创仪器

  AIMS望远镜实现了太阳磁场直接测量方法的突破,通过12.3微米中红外波段观测,利用超窄带傅立叶光谱仪直接测量塞曼裂距,将磁场测量精度提升至优于10高斯量级。

  邓元勇介绍:“AIMS望远镜核心部件全面国产化。望远镜采用离轴光学系统设计,红外光谱和成像终端(含探测器芯片)及真空制冷系统等全部部件均为国产,体现了我国天文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负责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东光介绍,偏振测量是揭示太阳矢量磁场的关键技术,团队在可见光波段研究方面已有40余年的深厚积累。然而,在AIMS望远镜中,他们面对的是全新挑战——12.3微米中红外波段的偏振测量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国际上也鲜有报道。

  团队不得不从零开始研发所需的光学元件。深入调研后,他们最终确定CdSe(硒化镉)晶体为理想的偏振光学元件,并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加工工艺。“刚开始用传统工艺抛光时,表面划痕累累。”王东光说,“经过不断改进,我们终于得到了理想的偏振片。”

  “又回到了那个亲手造仪器的年代。”这与当年前辈们从采集原材料、手工打磨元件起步的创业期类似。这种跨越时空的境遇仿佛一种无声的传承,敢为人先、自力更生的科学精神延续了下来。

  与此同时,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用于中红外波段的椭偏仪检测系统,开发了国际最大口径的CdSe波片,为我国未来中红外偏振测量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AIMS望远镜还配置了8至10微米的终端成像系统,是我国首个在该波段观测的天文设备。

  落户冷湖,艰辛超乎想象

  身处青海冷湖赛什腾山顶,常年与星空为伴的王东光仰望银河横亘天际,内心深受震撼:“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丽的星空,那一刻,所有跋涉都值得。”

  为寻找适合中红外波段观测的理想台址,国家天文台团队历经多年踏勘青藏高原。2018年,冷湖进入视野——这里空气极度干燥,冬季水汽中位值低至2.1毫米,清晨大气稳定,是红外波段观测太阳的绝佳之地。2019年7月,团队决定将AIMS望远镜落户冷湖赛什腾山。

  即使知道通往理想之地的路格外艰难,邓元勇也这样问自己:“天文学家还怕苦吗?”

  但冷湖的艰辛远超想象。当时山上尚无道路,连车都上不去,全靠科研人员徒步攀爬。2020年基建开工、2022年底主体建成、2023年初进入试观测,作为冷湖天文基地首个签约落地的国家级项目,团队走过了“从零建站”的艰难历程。

  团队成员、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包星明回忆,他们曾经历过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每秒近30米的狂风曾把活动板房吹转90度,厕所被冻成冰窖;1吨水运上山要160元,用水成了奢侈的事;高原缺氧、山路险峻,车辆常因塌方受阻,科研人员徒步6公里、攀爬近900米高差是家常便饭。

  撑过“至暗时刻”

  2022年6月,AIMS望远镜主体运抵冷湖,进入关键调试阶段。但设备在低海拔测试时性能良好,可一上高原,光学质量却大幅下降,远未达标。

  团队成员、“90后”科研人员沈宇樑回忆:“整整两个月,我们反复排查装调、应力、环境因素,甚至拆解全部组件,毫无头绪。”每天清晨上山、深夜返回,进度停滞的压力让他们进入倍感焦虑的“至暗时刻”。

  沉浸于探索之中,他们也自得其乐。在零下15摄氏度的环境中进行光学干涉测量,团队不得不开着风扇搅动空气,以便消除局部热对流,保证气流稳定。沈宇樑笑言:“鼻涕流出来直接冻住。”一张三人鼻涕结冰仍专注测量的照片,后来被他发给女友,换来一句“哈哈哈”。

  真正的突破来自坚持。2022年9月底,问题终于锁定——低温导致黏接镜片的胶体收缩,引发镜面微小变形。团队迅速将设备运回西安,在低温环境下更换耐寒胶体,重新装调。

  2023年4月,改进系统通过测试,具备再次上山的条件。此后,在望远镜与傅立叶光谱仪对接这场“看不见的战斗”中,他们又迎来“最紧张的时刻”——光束不可见,对准全靠间接测量与反复校准。

  2023年7月15日,首次成功接收到太阳光谱图像,所有人紧绷的心弦终于松弛下来,开心得笑出了声。王东光拍下一张“初光”照片,成为项目最重要的里程碑。“那天我兴奋得一晚没睡。”她说。

  此次研讨会上,王东光回顾这张照片时,不禁哽咽落泪:“经过AIMS望远镜的历练,我们具有迎接任何挑战的勇气!它磨炼了我们的心力,那是攻坚克难的信心、解决问题的耐心、面对压力的恒心、不怕吃苦的决心。”

  据项目团队介绍,在为期两年的调试及试观测期间,AIMS望远镜已经积累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观测数据,有望在太阳三维大气动力学、耀斑物理等前沿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部分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成果正在整理中。

  《中国科学报》 (2025-10-21 第1版 要闻)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闭幕

  • 福建南平第二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总决赛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