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7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第五期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举办。本次活动以“叙事焕新·文化浸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内容建设与升级路径探索”为主题,邀请博物馆界、科技界及传播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馆藏资源活化、青少年吸引力提升、展陈互动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为博物馆实现从“资料陈列展示”到“文化浸润”的跨越出谋划策。
与会嘉宾参观调研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主旨报告:行业实践与数字化视角破题
活动主旨报告环节,两位专家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内容升级提出建议。
中国航天博物馆副馆长陈青以行业博物馆实践为切入点,提炼出行业博物馆的四大特征以及中国航天博物馆发挥科技文化传播职能中的思考和做法。她表示,行业博物馆具有藏品专业化、展览易引发情感共鸣、科普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见证者能鲜活展现行业文化四大特征。结合中国航天博物馆经验,她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建立前瞻性征藏体系,挖掘藏品背后的科学家故事与精神价值;紧跟时事优化展陈,将航天人物、重点事件与国家情怀深度融合;发挥行业独特优势,深化馆校合作机制,打造行业科普教育品牌。
中国航天博物馆副馆长陈青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张玉玲则从数字化传播与公众需求洞察角度提出建议。她表示,当前用户文化消费呈现“短视频使用时长高、注重沉浸式互动体验”特征,博物馆需打破发展不均衡、内容传播陈旧的痛点。她建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活化音视频、手稿等馆藏资源,通过数字化展品以及多方联动合作助力博物馆破圈传播;在文创周边的开发方面注重输出情绪价值,提升产品互动性,链接年轻群体。同时,借势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传播,引发公众情感共鸣;开放资源吸引年轻人共创,让青少年从“感受者”变为“参与者”,加强博物馆资源的二次传播,放大文化和教育价值。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张玉玲
专家献策:多维度探索内容升级路径
自由发言环节,多位专家结合自身领域经验,从青少年吸引、展陈优化、传播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
中国民航博物馆馆长钱耿文强调,科技类博物馆需通过“走出去”与“走进去”双向发力吸引青少年。“走出去”即主动对接学校“双减”需求,将科普课程嵌入思政课,用科学故事传递爱国精神;“走进去”则要区分不同年龄受众需求,借助短视频、游戏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技术驱动、内容为王、体验至上”的展教融合。
中国民航博物馆馆长钱耿文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宫承波提出,科学家精神传播需避免“高大上”叙事,应聚焦科学家的青少年故事、爱情故事、科研故事,以“有人情味”的内容打动公众。他建议中国科协申请专项经费,鼓励社会力量挖掘科学家故事,制作短视频等传播产品,同时建立央馆与地方馆的指导合作机制,形成传播合力。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宫承波
中国印刷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研究馆员赵春英从展陈细节优化角度建议,博物馆不断提升展陈手段,围绕模型、场景、视频的深度融入展开,打破静态观览,营造沉浸叙事,打造一个可知、可感、可思的复合展陈空间;挖掘“明星展品”,构建“情境场域”,全方位解读展品背后的科学价值与人文故事;互动体验项目应贴近观众生活,服务于情感连接,如借鉴印刷博物馆“十二生肖雕版印刷”等体验项目,让观众在亲身参与中收获专属的记忆与情感,增强参与感;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二维、三维藏品展示墙,丰富观众体验维度。
中国印刷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研究馆员赵春英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光明网承办。未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继续举办相关沙龙活动,加强博物馆间交流联系。(记者林佳欣 实习生勾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