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有31万余所学校(不含学前)完成备案使用各类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制度更新与观念转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亟需从价值、制度、能力、生态四个维度构建新框架,积极回应“算法推荐会不会放大偏见”“数据画像会不会标签化学生”等时代之问。
用“负面清单+数字日志”划定伦理边界。传统师德规范多侧重于“不得为”的禁止性要求,而在AI时代,更需系统构建“如何为”的规范性指引。一方面,明确设立“负面清单”,例如:严禁使用未经备案的境外生成式AI工具;不得采集或使用学生生物识别数据用于非教学目的的评价;禁止借助AI生成虚假学业表现报告等。另一方面,配套建立“数字日志”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完整记录AI辅助教学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告知其数字权利,并定期完成数据伦理自评。学校可以为每位教师开设独立的“数字日志”账户,一键记录AI调用场景、所涉学生数据类型及关键人工复核环节。日志数据上传至区域教育云平台,由教研员与责任督学依托“双钥匙”机制进行联合抽查,既给教师自主空间,又让制度长牙带电。
打造“懂算法、有温度”的复合型教研体。若教师不善用AI,技术伦理便易流于空谈;若教师只会用AI,教育人文性又将面临消解。教师的优势在于价值阐释,短板在于技术理解。以“价值阐释能力”为核心,以“数据识读”“算法对话”“人机协同”为配套的“1+3”能力模型可以有效破解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统一的难题。数据识读方面,推行每月“数据公开课”,师生共同解构AI学情报告,借助便利贴反馈和哲学概念引导学生反思数据局限;算法对话方面,成立跨学科“师生算法评议小组”,通过零代码建模实践让学生理解算法背后的价值倾向;人机协同方面,区域搭建安全“智能备课沙盒”,教师在封闭环境中与AI协同设计教学,系统全程记录人机共创轨迹,既保障效率,也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与版权。
构建“校—家—社”数字德育共同体。AI引发的诸多问题,如未成年人数据被第三方平台自动采集、模型输出隐含价值偏见等往往超出传统校园治理边界,亟须建立多主体参与、多层级联动的数字德育生态。具体而言,应重点打通三条协同治理路径:其一,在校内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例如由信息技术与人文类教师共同开发“技术伦理”主题课程,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理解算法背后的权利与责任问题。其二,构建家校协同的数据治理机制,通过直观易懂的指南明确告知家长数据使用范围与权利救济途径,并建立便捷的反馈与申诉渠道,保障家长有效参与监督。其三,推动社区多元共治,联合网信、公安等部门及社会力量,对面向未成年人的违规AI服务开展专项治理,建立社会化举报与响应机制,形成覆盖线上线下的综合治理闭环。
让“数据正义”成为师德新内核。AI时代,最大的价值风险不是机器犯错,而是教师把价值判断外包给算法。若教师完全依赖依据大数据模型自动生成的学情报表来“按图索骥”地调整教学决策,便可能使算法中潜在的偏差固化为学生身上难以摆脱的标签,进而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师德建设首要任务是把“数据正义”写进教师价值谱系:一是算法透明,教师须向学生明示数据采集范围与决策逻辑,防止“暗箱排名”;二是差异正义,对技术暴露的学情差距实行“补偿性”教学设计,如课堂提问实行“二次等待+追问”机制,用人工干预修正算法偏见;三是主体正义,明确AI只提供证据,价值判断必须回到教师与学生对话。
技术每向前一步,师德就要向上一步。AI不是教师的对手,也不是教师的替身,而是一面把教师价值判断、情感温度、专业边界放大的“透视镜”。唯有将数据正义、算法伦理、人机协同与数字德育系统融入教育实践,方能使AI成为立德树人的新引擎。
(作者:张宏旺,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