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9日,正值重阳节,由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主办,十方融海协办的新时代文化养老主题交流会在苏州召开。
会上,十方融海梨花教育CMO王德祥表示,如今银发教育产业服务的是一群完全不同的新银发群体,他们不想只是“养老”,更想要“享老”,银发经济的下一片蓝海,就是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1亿,人均GDP跃升至9.5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1万元。中国人均消费支出达2.82万元,相较上年实际增长5.1%,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
与此同时,银发群体“衣食住行”的追求逐渐弱化,悦己、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文化类追求日渐旺盛。尽管从整体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仍面临“未富先老”的宏观挑战,但在微观层面,正在步入老年的“60后”“70后”群体,其财富积累、消费观念与生活期待已显著不同。
AgeClub调研显示,半数以上银发族退休后愿意继续提升个人价值,60.1%的人选择“保持看书等自主学习”,49.3%的人倾向“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重返就业市场、以老助老日益流行,老年人才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围绕银发经济不断延伸出丰富的细分场景与创新模式——银发研学、老年短剧、老年直播等服务形态纷纷涌现。
产业端数据同样亮眼: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出现融合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的“文化养老+”复合型服务机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清晰的信号:一个服务于银发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广阔市场,正在扎实成长、加速成形。”王德祥说。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养老服务难以匹配新一代银发群体的需求——如适老化技术和优质文化养老内容相脱节、文化养老产业复合型人才欠缺、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程度不足等。
如何通过AI技术精准破解这些痛点?王德祥表示,AI在文化养老领域扮演着多重核心角色。在AI技术的赋能下,文化养老正从一个小而美的赛道,成长为供给丰富、主体活跃、链条完整的蓬勃产业。
首先,AI是文化养老的“放大器”。它从根本上放大了文化养老的规模、内涵与想象力。其次,AI是服务范式的“孵化器”,通过AI孵化新的服务标准、新的运营模式和新的职业方向。
他提到,凭借AI专利技术,基于75种AI测评算法、2037万份声音样本以及2.8万份专家标注数据,梨花教育的AI声音陪练师可对发音错误、语调偏差、语速节奏等问题进行即时识别与个性化反馈,将模糊的服务体验变得可量化、可优化,帮助用户实现“边练边改、持续进步”。

梨花教育CMO王德祥接受媒体采访
梨花教育还孵化出“AI教育智能体+班主任+讲师”运营新模式,以及既懂老人、懂文化,又会用AI工具的“AI人格训练师”。
同时,AI还是未来文化养老生态的“连接器”。王德祥认为,未来文化养老的核心应用,绝非孤立的APP,而是一个整合性的服务生态入口,它能贯通线上社群、线下活动与文旅康养资源,为银龄群体构建完整的文化生活体验。
AI的价值,不是“把服务做得更高效”,而是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平等享受时代的美好,实现精神丰盈和自我价值。王德祥表示,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记者 战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