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7日,以“人工智能促进科技与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在AI技术深度渗透各行各业的当下,全球AI治理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核心议题。来自不同国家和组织的科学家,围绕中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角色、国际共识的构建以及伦理边界的坚守,分享了深刻见解。
中国引领:从框架提出到质量管控,扛起全球AI治理大旗
在全球AI治理体系构建中,多位受访科学家一致认为中国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IEEE研究员、国际建模与仿真协会创始人、阿联酋沙迦大学计算与信息学院教授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指出,中国提出人工智能治理的相关指导方针,为推动建立全球通用标准、明确伦理准则奠定基础,“任何技术都像一把双刃剑,既可用作善举,也可能被用于作恶。中国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标准非常有意义,我们需要持续与世界各国展开磋商对话,推动此类标准获得认可、得以遵循。”

IEEE研究员、国际建模与仿真协会创始人、阿联酋沙迦大学计算与信息学院教授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
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伦理准则的提出,更在于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动贡献。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创始主席、副主席曼祖尔胡塞恩索木尔提到,“中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这一点值得肯定。中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国家,肩负着更大的责任——确保人工智能用于积极目的,造福地球乃至太空探索。”他表示,当前亟须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落到实处,而中国将在框架的推广与执行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创始主席、副主席曼祖尔胡塞恩索木尔
国际共识:平衡竞争与互信建设,破解“少数主导”困局
尽管中国的引领为全球AI治理注入动力,但国际共识的构建仍面临多重挑战,“平衡竞争与合作”“建立互信”成为受访专家提及的高频词汇。南非科创部研究开发支持副总司长伊姆兰·帕特尔认为,“尽管有人认为国际竞争正在加剧,但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他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为例,“如果我们不共享数据、不共享信息、不开展合作,这些监测工作就无法实现。”他认为,全球AI治理不能仅靠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必须纳入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这些多样性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南非科创部研究开发支持副总司长伊姆兰·帕特尔
“合作先建互信”则是构建国际共识的关键路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莉娜哈努诺娃以中国实践为例,中国是首个向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成员免费提供卫星数据的国家,她认为中国应继续“主动倡导合作,邀请各国科学家、学生和博士生来华开展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人员交流夯实互信基础。曼祖尔胡塞恩索木尔也补充道,开放合作的核心在于“包含所有声音”,只有让各方观点都被倾听、被重视,才能形成真正的全球共识。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莉娜哈努诺娃
伦理底线:警惕偏见放大,守护技术向善
在全球AI治理中,伦理边界的坚守是不可突破的红线。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表示,AI可能“复制并加剧人类智慧或认知中‘最糟糕一面’”,他以神经网络应用初期的案例说明,“人类的刻板印象、偏见、先入之见和歧视不仅会被人工智能复制,还可能被加剧”。在他看来,治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伦理审查机制,但仅靠伦理准则无法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将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结合起来,让两者持续互动。”

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
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萨尔瓦托雷·阿里科提出,治理需在“科技自由独立发展”与“必要管控”间找到平衡,“我们需要从环境、社会等维度,评估每项技术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判断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而实现技术的最优利用,确保AI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背离这一初衷。”

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萨尔瓦托雷·阿里科
正如多位科学家所言全球科技开放合作与AI治理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全球AI治理没有“单边解决方案”,唯有主动担当、共建互信,才能让AI真正成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力量。(记者 武玥彤 李欣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