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鑫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她将大家带回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那是昆虫故事的起点,比恐龙的出现还要早一亿多年。
在这座外形酷似甲壳虫、总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昆虫标本有序陈列,其中有诸多珍稀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昆虫博物馆始建于1986年,是我国首个公立昆虫博物馆,也是目前全球独立展览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专业性最强的昆虫主题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馆长、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张雅林介绍,它不仅是标本收藏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更是科普教育与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窗口。
昆虫馆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馆外3300平方米的蝴蝶园,可以让游客近距离观赏蝴蝶羽化的奇妙瞬间。“第一次认识到昆虫有那么多种类,未来我想做一个昆虫学家,探索生物奥秘!”西安长庆八中学生曹浩轩在参观时发出感慨。
在世界名蝶展区,有巴西的大蓝闪蝶、哥伦比亚的塞浦路斯闪蝶、秘鲁的夜明珠蝶……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尤为引人注目,翅展间金绿交织,尽显“国蝶”风采。
这座博物馆的诞生,与中国昆虫学界的泰斗、昆虫学科奠基人周尧的努力密不可分。
周尧1912年出生于浙江鄞县,自幼喜爱昆虫,1936年赴意大利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昆虫学家西尔维斯特利。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他毅然放弃学业归国,投身抗战。1939年末,他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来到西北农学院,从此扎根西北七十载,发表论著200余篇(册),采集足迹遍及全国,主编的《中国蝶类志》填补了我国蝴蝶分类学的空白。
“周尧教授带来的6万余号标本奠定了昆虫博物馆的馆藏基础。现在的昆虫博物馆标本收藏量有200多万号,一度高居国内高校之首,是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张雅林说,“他设立的‘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在激励后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尧教授用一生诠释了爱国、敬业、惜时、乐群的深刻含义,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昆虫学工作者不断前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书记黄明学说。
那份精神的火种已化为璀璨光芒,至今仍在校园熠熠生辉。以周尧事迹为原型创作的话剧《雕虫沧桑》在全国多地上演,2024年更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在剧中饰演周尧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本科生陈家钢坦言,最初他并不能完全理解那些台词的重量,“直到我走进昆虫博物馆,才真正读懂周尧先生”。
站在周尧生平展厅前,陈家钢语气坚定:“‘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有一日之勤’,这不只是台词,更是周尧教授用一生写就的誓言。未来,我将积极投身种子科学研究,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力。”
从三亿年的昆虫演化,到一代学人的精神跋涉,这座博物馆承载的,不仅是科学的火种,更是以勤业报国、以生命应答时代的价值召唤,是一场关于生命、科学与家国的深刻对话。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