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过去患者谢医送锦旗,如今我们倡议‘送绿碳’——同样是情感互动,植树造林能抵消就医产生的碳排放,这份感谢还能随着树苗一起生长。”在“青科互动:科学外交职业发展路径”平行论坛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主任王韬,用一个生动的对比,揭开了“医疗自愿碳中和”的创新内核。

这一创新的起点,源于对医疗行业碳排放的精准洞察。王韬介绍,从手术使用的麻醉仪、检查用的CT机,到紧急救援的救护车,患者就医过程中会产生“额外碳排放”。团队通过科学方法追踪、计算这些碳足迹,再结合当地气温、土壤条件,建议医患共同种树抵消——这一模式不仅让“送锦旗”的传统谢医方式,升级为对生态友好的可持续行为,更重构了医患关系的内涵。“以往送完锦旗,医疗服务仿佛就画上了句号;现在医患成为‘绿色共同体’,从‘治愈身体、感恩医生’延伸到‘感恩社会、治愈环境’,实现了长期的生态联结。”
如今,这一源自中国的实践正突破国界,成为科学外交的新纽带。据了解,上海、三明等地发起的“医疗自愿碳中和”倡议,已吸引俄罗斯、马来西亚、巴西等国科技志愿者参与。王韬认为,其核心吸引力在于切中了全球共识——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巴黎协定》更是凝聚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而医疗作为高碳排放领域,其减排需求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开放合作不能只谈理念,需要具体的项目作为载体。医疗自愿碳中和就是这样一个‘通用话题’,能让不同国家的人坐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生态目标协作。”

基于这一共识,王韬团队正推进更深度的国际协作。“我们不仅要分享中国的实践经验,还要联合全球科学家完善‘医疗绿碳指数’,让医疗碳排放的核算更科学、更统一,为全球医疗低碳发展提供可落地的‘中国方案’。”据了解,今年9月21日,在“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之际,“沪明杏林·双碳健康文化公园”正式在“两山理论”孕育地——福建三明将乐县落成,《医疗自愿碳中和发展纲要》同期发布。
在王韬看来,“医疗自愿碳中和”的价值,还在于它为科学外交开辟了民间路径。“就像‘乒乓外交’以体育为桥梁,‘医疗绿碳外交’是以生态为纽带,先让各国科学家、医护人员、患者之间建立信任,再推动更广泛的交流合作,这将有效促进科学外交领域的发展共赢。”(记者 武玥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