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信仰行”之“阅”享青春读书会、分享会项目启动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根据“学习、领悟、深化”的育人规律,将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和实践锻炼与学校思想引领、教育教学、文化活动等紧密结合,统筹组织本科生党员培训班、理论社团以及学生党支部力量深入开展“先锋行动”。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参与行动,主动肩负起强农兴农使命,在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中绽放青春之花。
 
学生党员开展实践调研
读经典、知伟力,坚定强农报国理想信念
“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掌握这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工科研究生季坤跟随实验室师长深入乡土深处,在实地调研中寻找解决国内种子丸化问题的方法。科研进展受阻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断探求真理、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深刻内涵往往都能给予她鼓励,让她明白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直面挑战。
“信仰行”机制下,作为学校理论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会长,季坤带领同学们举办系列读书活动。大家一起读原著,学原文,原原本本读,扎扎实实学,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思考如何将专业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经典原文学习走出了传统课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为代表的学生理论社团积极组织读书交流会,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采用自学阅读、小组讨论、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研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等经典书籍,让理论学习充满趣味性、互动性,提升学习的温度和厚度。
“今天的宣讲我收获很多,前辈们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为农大学子,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绽放光彩。”理论社团学员代表在“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北京市示范宣讲现场激动地说道。通过活动,同学们现场聆听学习全国宣讲团专家们讲述抗美援朝精神、科学家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相关的经典故事,深刻感知爱国主义精神内核。
学校还运用名师专家、红色基地、精品课程等线上线下资源开展示范宣讲、专家导读、老师领读、交流分享等经典品读活动,由点到面进行读书推广,带动青年学子自觉将理论学习与学习科研、实践锻炼紧密结合,提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学农报国理想信念。
“阅”分享、筑信仰,传承解民生多艰红色基因
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通过文艺展演、宣讲朗诵和参观实践等多样化形式,开展党、团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感悟农大许党报国的红色故事、强农兴农的辉煌篇章、脱贫攻坚的杰出贡献中,强化强农兴农使命担当。
“1926年3月18日,北京农大等80余校学生齐集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通牒群众示威大会,并赴执政府国务院请愿,遭军警镇压,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农大学生林孔唐受重伤,于5月22日不治身亡……”在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办学成就展上,由本科生党员组成的稼穑青年宣讲团正在向观众讲述校友林孔唐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的故事。中国农业大学在维新变革中诞生,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从革命年代的爱国先锋,到如今走进乡土深处、练就兴农本领的青年,一代代农大学子共同织就的光辉岁月为宣讲团提供了丰富素材。身为新时代农大青年,宣讲团成员们立足校园文化育人主场景,肩负起“常态化宣讲+主题化创作”的双重使命,以青年的视角和青春的表达,让“解民生之多艰”的主题更有温度、更富深度。
“站在‘进京赶考’的起点,我明白了‘赶考’是永不停歇的使命。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用专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守护这份初心。”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青砖院落里,本科生党员李沂桐与同学们围坐在古旧木凳上,聆听学院院长李道亮讲述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精神接力。学校依托学生党支部,组建11支先锋小队,学生党员带领青年学生,通过完成“深入一个实地学习、开展一次读书交流、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开展一次调查访谈、宣传一个调研成果”的“五个一”任务,用脚步丈量革命圣地与改革前沿,以“自找苦吃”的担当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见行动,作先锋,展现知农爱农青年担当
社会是思政教育最生动的大课堂,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认识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学校积极搭建“先锋行动”实践锻炼平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发起“红色‘1+1’”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党支部与北京农村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作为全国首创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被推广为北京高校党建品牌活动。21年来,学生党支部持续与基层党支部开展共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服务“三农”发展。
作为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本科第二党支部的一员,贺韦衡带领支部党员们走进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中学,打造《舌尖上的前沿科学》大学选修课4类18门,还与中学生形成22对朋辈结对发展小组,参与指导创新创业课题15项,带领中小学生赴三元等23个企业单位实践30余次,覆盖1500余人。10年来,200余个本科生党支部将理论学习成果带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支部,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力冬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等主题,共建258个市级示范项目,开展理论宣讲、扶残助老、科技推广、文化普及、街区治理等活动900余次,走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吉林省等8个省市区,覆盖北京90%以上的区、150个乡镇。
“我们为合作社、农民开展宣讲20多场,累计时长近300个小时。每年,我们都会驻扎在村里半年,为村民讲解‘怎么选到高产的种子’‘什么时间打药更好’‘新型农机怎么用’等问题。我们接力走进乡土中国的深处,化身农民的贴心人。”这是市级“时代新人强国行”宣讲团成员赵浩然分享自己深入吉林省梨树县,用真实数据和切身体会宣传推广“梨树模式”,化身耕地“大熊猫”保护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故事。
每年,学校都有近3000名师生组成的近300支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理论宣讲、科技助农、乡村建设、文化传播等服务实践,在火热实践中,青年学子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谛和力量,将知党爱党的情怀转化为报党兴农的实际行动。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通过“理论微宣讲+青春故事+文艺展演”的特色形式,打破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起沉浸式、互动式的教育新场景,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鲜活动力。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完善机制建设,深化资源整合,带领学生在阅读中、在行走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与实践伟力,不断为首都发展、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