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暖通能源行业正面临多重发展困境:传统设备能效触顶难突破、极端工况下运行稳定性不足、AI 技术落地时又受限于跨域数据壁垒与系统协同难题。作为行业关键技术的磁悬浮技术,虽在节能性上具备潜力,却长期受精密控制精度、故障应急响应及商业化落地成本等问题制约。
 
为探寻破局之道,记者在第 30 届美的科技月期间,专访了美的楼宇科技事业部暖通与能源技术专家郑春元、先行研究中心电磁技术研究员刘胜、换热技术研究员宋霞三位核心技术专家,此次访谈围绕 AI 如何破解磁悬浮技术痛点、优化全域能源利用效率、构建跨行业创新生态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解码 AI 驱动下暖通能源领域的转型路径。
AI 驱动磁悬浮:从精密控制到智能自愈
磁悬浮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悬浮精度与运行稳定性,而 AI 技术的融入实现了这一领域的突破性提升。美的楼宇科技先行研究中心电磁技术研究员刘胜透露,其团队研发的二代磁悬浮设备已实现 0.5 微米的悬浮精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离不开 AI 算法对控制系统的优化升级。
“磁悬浮系统最怕突发断电导致转子坠落,我们的故障自发电技术能在极短时间内恢复悬浮状态,这背后是 AI 对电磁力变化的毫秒级预判及响应。” 刘胜表示。暖通与能源技术专家郑春元进一步补充,AI 技术正推动磁悬浮从 “机械控制” 向 “智能决策” 跨越,通过融合振动、温度、位移等多维度传感器数据,可实时调整磁场参数,使设备在零下 15 度至 45 度的极端工况下仍保持稳定运行。
这种智能升级已显现实际价值:搭载 AI 预测性维护系统的磁悬浮机组,能提前识别线圈老化、传感器漂移等潜在故障,将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 50% 以上,配合美的推出的十年质保服务,有效打消了客户对新技术可靠性的顾虑。
系统级 AI 优化:重构能源利用效率
AI 赋能正打破设备与系统的性能边界,实现从单一部件到全域系统的能效跃升。换热技术研究员宋霞介绍,美的全系列楼宇设备已标配 AI 调控系统,可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用户习惯等 200 余个参数,动态优化运行策略,确保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在核心换热部件领域,AI 技术推动了设计与运行的双重革新。宋霞团队通过 AI 大数据模拟微纳米级气泡生成过程,优化蒸发器结构设计,在提升传热效率的同时实现设备小型化,部分机型尺寸较行业同类产品缩短 15%以上。这种优化与磁悬浮压缩机的 AI 控制形成协同效应,使高温热泵系统能效 COP 达到 1.90,蒸吨能耗降至 360 千瓦时,较传统系统节能 25%。
在实际应用中,AI 驱动的系统优化成效显著。美的在食品加工领域的示范工程已实现 35 至 152 度的稳定供热,年节费达 63 万元,投资回收期仅 1.7 年。而在鼎好 DH3 等商业建筑项目中,AI 调控的磁悬浮离心机组使制冷机房综合能效比达 5.5 以上,年节约电量超 100 万度。
跨域数据协同:构建 AI 创新生态新格局
面对 6000 亿级的高温热泵市场,美的正以 AI 为纽带构建跨行业创新生态。郑春元指出,建筑能源领域的 AI 落地需突破数据壁垒,核心在于整合电力碳排、建筑负荷、交通流量等跨域数据,构建标准化“数据银行”体系。
“我们的磁悬浮水蒸气压缩机能实现 150 度以上高温压缩,这不仅是密封技术的突破,更依赖 AI 对多物理场耦合效应的精准仿真。” 郑春元表示,美的正通过 AI 加速技术标准化进程,高温热泵测试标准已进入国标审批阶段,同时推动设备容量从 2 吨到 10 吨的系列化布局。
在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方面,AI 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三代磁悬浮设备研发中,AI 技术实现零部件多功能集成化设计,使性价比在二代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预计明年试销后将加速市场渗透。同时,美的通过 AI 赋能的示范工程在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建立标杆,形成可复制的行业解决方案,推动磁悬浮技术从 “单点突破” 向 “产业爆发” 跨越。
从核心技术的智能迭代到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美的楼宇科技以 AI 为支点,正在重塑磁悬浮技术的创新逻辑与商业价值,为暖通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式。(记者 焦子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