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AI重塑科研范式、重构产业格局的当下,“人才培养与教育变革”成为重要议题——如何规避AI带来的认知误区、如何重构青年科研人才能力、如何让职业教育适配技术转型。作为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的核心活动之一,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结合实践案例给出关于未来教育的深度思考。

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
警惕“AI简化科学”:基础学科训练是科研思维的基石
当前,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给予了普遍关注和认可。不过,任何新技术带来的影响都不可能是全然积极的,AI携带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也需要教育行业及社会相关层面重视起来。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科学被‘过度简化’,因为有了AI工具,有人会觉得‘不用学物理、不用学数学,AI能给出所有答案’,这种倾向必须避免。”新西兰工程院院士、奥克兰大学教授徐旬指出AI时代教育的一大隐忧。他强调,“从公式推导答案”的学习过程很重要,这不仅是知识学习,更是对未来生活的能力训练。因此,要警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带来的“陷阱”。
这种对AI介入教育和科研的谨慎,与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的观点不谋而合。杜宁凯介绍,已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并非在所有情况下的表现都比人类更好,当人类与机器协作时,有时最终结果反而不如人类单独工作或机器单独运作的效果好。
“人类的直觉和科学研究能力也并非绝对可靠,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人工智能拥有惊人的能力和速度,就假定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是绝对可靠的。”杜宁凯说。
青年科学家能力重构:跨学科、政策衔接与国际视野缺一不可
青年人才是科技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萨尔瓦托雷·阿里科认为:“未来解决社会问题的重任将落在青年科学家肩上,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下一代科学家的综合能力。”

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萨尔瓦托雷·阿里科
萨尔瓦托雷表示,AI时代的青年科研人才需突破传统能力框架,首要的是掌握“科研为政策提供建议”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有时需快速转化为政策与社会所需的建议;未来类似场景出现时,科学家也需具备这种衔接能力”,而这种“科研与政策的对话能力”,恰恰是当前大学课程中缺失的部分。
同时,面对气候变化、贫困等全球性复杂挑战,青年科学家还需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萨尔瓦托雷进一步解释:“不能只掌握生物、物理等单一学科知识,更要学会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还要与政策制定者、私营部门等‘非科研领域利益相关者’互动。”这种跨领域协作能力,是AI时代破解复杂问题的关键。
南非科创部研究开发支持副总司长伊姆兰·帕特尔所在的机构与中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在南非和中国共同设立了“联合研究中心”,他表示,“让南非学生有机会来中国交流,也让中国学生有机会去南非,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兼具合作与友谊的网络”。

南非科创部研究开发支持副总司长伊姆兰・帕特尔
职业教育适配AI转型:传统从业者需掌握“AI协作能力”
“未来工厂会更像一个‘社会实体’,同时包含人类和机器,而不是机器独自生产的场所。”徐旬在谈及“以人为核心的工业5.0”时强调,AI对制造业的变革,并非“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人类与机器协同”,“制造业中,社会和人类都要发挥作用,而不只是机器和机器人的主场。”
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主席曼祖尔·胡塞恩·索木尔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传统产业升级“除了硬件和软件支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更为关键”。在他看来,无论是制造业工人、医疗从业者还是农业技术人员,“都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
多位专家表示,职业教育的变革方向已清晰:增强AI基础、数据处理、人机协作等方面的教育,让传统行业从业者既能适应AI时代的产业需求,又能通过技术赋能提升自身价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稳定”的双赢。(记者 李欣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