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秋意浸染的北京,一场跨越山海的科技交流刚刚落幕,中国科协“开放合作月”以“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科技力量,搭建公平包容的国际交流舞台。
作为“开放合作月”核心活动之一,2025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以“人工智能促进科技与发展”为议题,将“开放、信任、合作”的精神融入每一场对话。

2025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
科技为舟:以开放合作破解全球创新难题
面对人工智能治理、医疗技术突破、环境管理等全球性挑战,专家们纷纷表示,唯有打破国界与学科壁垒,才能找到破题路径。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将目光投向医疗健康领域,他直言:“全球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涉及多个领域,但医疗健康领域蕴含着大量希望,尤其是临床试验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方向存在巨大的开放合作机遇。”
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创始主席、副主席曼祖尔胡塞恩索木尔则聚焦人工智能治理,对中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的举措表示肯定。他认为,“当前社会对人工智能存在担忧,因此,亟须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落到实处,而中国在其中可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框架的推广与执行。”

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创始主席、副主席曼祖尔胡塞恩索木尔
南非科创部研究开发支持副总司长伊姆兰·帕特尔表示,环境管理、人类生物学、新材料等领域同样需要跨学科合作,“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新的创新成果和技术,还需要思考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推进相关工作——这种方式可能并非纯技术层面的。因此,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至关重要。”
人文作楫:以交流互鉴筑牢信任根基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中国科协“开放合作月”倡导的人文交流理念。若说科技是合作的“舟”,那人文便是推动舟行的“楫”——唯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才能打破认知壁垒,筑牢信任根基,让科技合作行稳致远。
对此,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莉娜・哈努诺娃的观点颇具启发:“我认为心理学领域最具国际合作潜力,为了找到‘共同语言’——不是英语这类语言,而是心理层面的共识”。她强调,仅靠电影等载体,无法真正了解他国人民的生活与行为模式,而“面对面交流是未来合作的基础”。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莉娜・哈努诺娃
IEEE研究员、国际建模与仿真协会创始人、阿联酋沙迦大学计算与信息学院教授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分享了学校与中国院校的合作规划,包含人员交流、联合科研、学术活动与成果转化、联合科研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这种模式不仅能促进知识共享,更能让参与者“掌握对方语言、了解文化”,为长期合作埋下种子。
南非与中国的合作也印证了这一点,伊姆兰·帕特尔表示:“我们已达成共识,要加强两国青年科研人员联系网络建设,让南非学生来中国、中国学生去南非,建立兼具合作与友谊的网络。”
新西兰工程院院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徐旬也呼吁减少非技术层面的阻碍:“政治家应该‘放手’,把工作交给科学家和研究者,让他们自主判断如何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中国实践:以主动担当推动全球协同发展
从“开放合作月”的整体策划,到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具体实践,中国始终以“主动担当”的姿态,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中国方案”——免费共享卫星数据、发起国际科技组织、搭建青年交流平台,一系列举措让“科技为舟载天下”的主题落地生根,也让与会科学家对“开放共享”充满期待。
在技术共享方面,莉娜哈努诺娃表示:“中国是首个向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成员免费提供卫星数据的国家,这些数据可通过官网获取。”这种开放姿态打破了技术垄断,让更多国家能参与到地理空间科学研究中。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原主席慕凯华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科技领域的重要领导者,世界其他国家能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中国也需要向世界学习,关键在于全球合作。”
谈及与中国科协合作的未来规划,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萨尔瓦托雷·阿里科表示:“国际科学理事会正与中国科协合作,计划于2026年10月在北京举办‘北京科学对话会’,届时270多个成员组织将齐聚,讨论科研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科技外交等议题”,这将为全球科技界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萨尔瓦托雷·阿里科
论坛的落幕不是交流的终点,而是全球科技合作的起点。这场跨越山海的科技对话,正将开放合作的种子播撒到全球,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注入不竭动力。(记者 李欣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