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3日,第四届全国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论坛在京开幕。论坛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交流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实践经验,深化标准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表示,清华大学自2019年牵头提出“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社会治理中国道路”倡议以来,已构建起覆盖学术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的多维度工作体系。学校设立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推动成立全国智能技术社会应用与评估基础标准化工作组(SAC/SWG35),连续举办三届论坛暨讲习班,相关成果多次在国际舞台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表示,《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2035年全面迈入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将“智能社会”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这项工作契合时代潮流与人民需求。他提出五点建议,呼吁加快制定“十五五”智能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健全长效机制,深化跨学科研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自主知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强调,标准化是智能社会治理的核心支撑。全国智能技术社会应用与评估基础标准化工作组(SAC/SWG35)成立以来成效显著,已立项9项国家标准并推进技术委员会(TC)转设工作。他建议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跨学科合作、注重标准实施效果,让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助力智能社会安全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
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表示,从智能社会的知识生产、社会信任、权威生成三个机制转变出发,提出了信息充裕、即时反馈、认知重塑、组织解构、边缘激荡五大新特征和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十二大问题,呼吁各实验基地从“答题人”转变为“出题人”,为“十五五”规划提供真实反馈与实践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善林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原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李萌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善林,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原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李萌等分别围绕大模型的应用探索与计算集成、智能社会的绿色化建设、智能体发展与治理的四维视角等主题发表观点。三位专家从技术应用、战略规划、实践推进等不同维度,解析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的关键问题和未来方向,引发与会者广泛共鸣。
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领域国家标准预发布暨立项研制启动仪式
论坛现场发布了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系列国家标准,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社会影响、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等领域,为技术规范应用和智能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该论坛将举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验讲习班,设置6大板块、28讲内容,邀请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社会学术前沿、治理创新、实践探索等主题进行授课,组织开展论文交流、现场教学、分组研讨和智能社会奖学金、优秀学术论文颁奖仪式,进一步深入探讨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建设之路。
本次论坛暨讲习班秉承服务性、公益性的原则,由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组指导,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清华润泽智能社会联合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50余个实验基地代表,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组专家、相关高校院所和学术期刊、行业企业的专家等共计25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记者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