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一部署为我国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实践,正是这一政策导向的生动注脚。
作为“十大健康食品”中唯一的水果,蓝莓以其丰富的花青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兼具高营养价值与高经济价值,不仅是消费者青睐的“健康果”,更是乡村产业升级的“黄金果”。从产业规模看,我国已稳居全球蓝莓生产第一大国:2020年以来,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稳居世界首位,2024年栽培面积达9.59万公顷,总产量78万吨,直接带动30余万户农户通过种植实现增收。
然而,尽管我国在蓝莓生产规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产业发展仍处于中低端水平,蓝莓产业发展仍面临生产体系科技动力不足、加工体系链条不完整、流通体系不顺畅、价值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难题。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四大体系建设,推动蓝莓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一是优化生产体系,强化科技赋能。生产体系包括了从蓝莓品种繁育到采收的一系列环节,直接决定着蓝莓产品的品质,是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首先,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蓝莓良种繁育基地,强化科技创新攻关,用好科研院所、科技小院等平台,培育适应不同区域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蓝莓品种,加强品种自主选育与推广。其次,推动蓝莓栽培和管理技术标准化、智能化,加快制定蓝莓栽培和地块管理标准,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准监测和智能调控蓝莓生长环境。再次,分类改进蓝莓采收方式,加速研发适合不同地形和种植模式的蓝莓采收机械,提高采收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采收损耗和成本。最后,统一蓝莓质量标准,联合政府部门、蓝莓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主体,完善国家蓝莓质量标准,促进蓝莓产业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
二是深化加工体系,提升产业效益。加工环节是实现蓝莓价值增值的关键,做好蓝莓的精深加工能够最大化实现蓝莓的利用价值,推动产业从初级生产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首先,推进蓝莓精深加工,加大对蓝莓花青素提取、蓝莓功能性食品开发、蓝莓保健品研制、蓝莓化妆品制造等领域的投入,横向上丰富蓝莓产业加工种类,纵向上提升蓝莓加工品附加值。其次,加强蓝莓综合利用加工,加大对蓝莓果、叶、根等的加工研发投入,解决蓝莓残次果难利用的问题,实现蓝莓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化提升蓝莓加工效益。再次,培育壮大蓝莓加工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蓝莓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成果推广,推动蓝莓加工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最后,推动蓝莓加工企业聚集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蓝莓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通过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整个蓝莓加工体系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升级流通体系,开拓产品市场。流通环节是蓝莓产品价值转化的重点,流通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蓝莓产业能够占据的市场份额大小。首先,强化科技赋能产业流通,建立全国统一的蓝莓产业交易数字化平台,促进交易信息共享,帮助企业、种植户等市场主体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防止“果贱伤农”。其次,加强对冷链冷库等储运设备的研发投入,保障蓝莓鲜果产品的鲜度和品质,延长蓝莓鲜果的货架期,减少蓝莓鲜果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其市场价值。再次,创新营销模式,实行“线下销售+线上销售”相结合。一方面,在线下通过举办蓝莓产品展销会、蓝莓采摘节等活动,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在线上通过直播带货、达人推广、媒体营销等方式,打破产品的地域限制,扩大产品辐射范围,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最后,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打造蓝莓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通过品牌故事塑造、文化挖掘等方式提升品牌独特性,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品牌的打击力度,维护品牌合法权益,增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公信力。
四是完善价值体系,促进价值转化与创造。蓝莓是集营养保健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水果,转变传统水果产业发展理念,深入挖掘蓝莓产业中蕴含的多重价值,是实现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首先,构建蓝莓康养价值体系,深入挖掘蓝莓中所蕴含的营养保健价值,加强对花青素等营养成分的提取,研发蓝莓康养产品,同时打造蓝莓康养生态基地,将蓝莓与康养、旅游深度结合,促进蓝莓营养保健价值转化。其次,充分发挥蓝莓产业的文化价值,加强农文旅融合,深入挖掘蓝莓产业文化故事,结合地域特色打造蓝莓文化旅游项目、蓝莓音乐节等,提升蓝莓产业文化附加值。再次,探索蓝莓产业的生态价值,深化“两山”理念的产业实践,打造蓝莓生态农业,建立蓝莓生态种植基地,充分发挥蓝莓种植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方面的生态作用,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推动蓝莓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最后,塑造蓝莓产业的社会价值,强化种植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蓝莓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实现就业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站在农业强国建设的风口,推动蓝莓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蓝莓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现代化建设,完善蓝莓产业价值体系,通过全链谋划与系统推进,实现蓝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郑华伟,系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