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林佳欣)11月5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第六期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本次沙龙以“赋能・融合・共享——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社会职能与实践路径探索”为主题,邀请行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博物馆从“活动场所”升级为有持续影响力的“社会文化节点”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作为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设立的博物馆,自2024年5月3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以来,通过主题展览、专题展览、全国巡展、科学家精神宣讲等多元形式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该馆已初步构建起集采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于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融合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及博物馆联合体网络。随着公众对科技文化场所需求日益多元,如何拓展公共教育路径、增强社群互动黏性,推动科学家精神广泛融入当代社会文化生活,成为本次沙龙的核心议题。
活动现场
主旨报告分享实践经验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档案馆(院史陈列馆)副馆长徐婉玲以故宫“百年守护”展览为例,分享了文物叙事与文化传承的实践经验。她介绍,该展览以“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为框架,坚持“以文物讲故事”,通过实物与文献相呼应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的接续传承。徐婉玲认为,博物馆策展应注重文本文字凝练与文化内涵挖掘,既要让观众感受文物之美,更要通过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档案馆(院史陈列馆)副馆长徐婉玲
首博分支机构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副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社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顾莹围绕“博物馆社会价值重构和教育实践创新”展开分享。她提出,博物馆已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育职能应突破传统讲解模式,实现从“传授到启迪”“单一到跨界”“观看到体验” 的转变。针对馆藏资源相对有限的博物馆,顾莹建议通过 “增加外延” 丰富内容,如白塔寺打造的“遇见古塔”系列课程,结合场馆特色拓展文化边界,为科学家博物馆的分众化教育提供了参考。
首博分支机构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副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社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顾莹
多方热议共献创新思路
在自由交流环节,各位专家结合自身领域经验,提出多项针对性建议。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业务部主任刘璐璐认为,科学家博物馆的核心特色是“鲜活的人”与“滚烫的精神”。她建议挖掘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联动科学家后人录制短视频,以“人物故事+技术解析”的影像叙事方式,让科学家精神可感可触;同时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从研发、创作、展播到文创落地的完整链条。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业务部主任刘璐璐
老舍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何婷从人物类纪念馆运营经验出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转变展览理念,从“我要教育你”变为“引导你挖掘”,设计让观众自主发现的互动环节;二是丰富人物形象塑造,既展示科学家的科研成就,也呈现其生活情趣与多元性格,同时关注女性科学家视角,设置专门展示区域。
老舍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何婷
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星认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要挖掘细节力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搜集了来自 700 余位老科学家的 15.9 万件原件史料,这些史料堪称“新闻富矿”。她建议重视二次传播,通过故事化叙事和研学路线设计,将科学知识点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增强代入感。
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星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光明网承办。未来,博物馆将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深化公共教育创新、拓展社会合作、增强社群参与,更好地发挥科技文化传播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平台作用。
与会嘉宾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