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开放托举文明高度,合作共赴星辰未来。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The International Month 2025: Openness, Cooperation, Trust)于2025年10月全面拉开帷幕,主题为“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S.T.I. Bridges, Humanity Orients)。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联合光明网邀约多领域专家围绕开放合作、人工智能、技术共享、青年人才交流等维度撰文,解析“开放、信任、合作”中国方案的实践路径与深层价值。
■ 孙笑明、张 凤、王雅兰
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以“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为主题,筹划高水平国际科技会议与人文交流活动。既彰显中国科技界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决心,也积极回应全球人才流动的新趋势。在全球化挑战加剧、科技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国际人才的流向与聚合正在深刻影响国家创新体系活力和全球科技治理格局。准确把握人才流动特点,以此培育科技开放合作新气象,对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高端科研人才聚集的重要“磁场”,呈现出若干新特点。首先,人才来源国分布更加广泛,构成日益多元。无论是华为、小米、比亚迪等科技企业,还是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等顶尖高校,引进的外籍专家已不再局限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自以色列的算法研究专家、印尼的云技术资深专家、德国的工程设计专家、意大利的内饰设计总监、日本的可持续建筑教授、俄罗斯的应用数学家等遍布各行各业,构成微缩的“科技联合国”。这种多元化背景带来差异化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宝贵的异质性思维。同时,多元化的人才来源国,也降低了因大国博弈或其他不可预测因素导致的风险,从创新人才链角度增强了我国的科研韧性。
其次,人才汇聚的领域高度集中于前沿科技与关键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量子信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整车设计与可持续建筑等领域,外籍专家精准嵌入国家最需要、发展最迅速的科研和产业链条中。例如,在华为攻关终端云技术与Wi-Fi标准、在比亚迪主导全球车型设计,都能看到外籍专家的身影;而外籍专家更是作为重要力量在高校引领人工智能、增材制造、集成光子学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不仅产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也带领、培养出了一支中国科研人员队伍。这种“择尖而引”的态势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势正在提升,能够为顶尖人才提供世界级课题、平台与发展空间。
再者,人才来华动机呈现长期化和扎根化趋势。许多专家在华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技术官、设计总监、讲席教授甚至院士等关键职务,掌握技术决策权与资源配置权。从最初的“被吸引而来”到如今的“扎根于此、贡献于此”,其职业轨迹与中国科技事业的崛起紧密交织。这种长期承诺,有利于知识的持续积累、团队的稳定建设与创新文化的深度融合,其价值远非短期项目合作可比。
此外,人才流动模式呈现高水平的“双向互动”和“平台化”特征。中国不仅是人才接收地,也通过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主办高水平会议,主动搭建国际科技合作枢纽。例如,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等,都成为凝聚全球智慧的强大磁场。外籍专家在华既是平台建设者,也通过平台辐射影响力,实现从“为中国工作”到“与中国共为世界工作”的角色升华。
这些国际人才流动的新特点,正为中国科技开放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首先,显著提升了科研原创能力与前沿突破速度。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顶尖人才在中国碰撞,催生跨学科、跨文化的创新火花。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外学者共同主导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在国际顶级期刊的发文量和影响力持续攀升,这离不开国际化团队的贡献。其次,加速产业技术升级与全球竞争力重塑。外籍设计大师提升汽车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底盘调校专家增强车辆性能,算法科学家推动通信与智能技术发展,实现“外智”与“内功”协同,快速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第三,强化了中国在国际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通过在华国际专家及其全球网络,中国能够更有效参与技术标准、科研议程与伦理规则制定,推动全球科技治理向开放、公平、公正方向发展。最后,促进深层次科技人文交流与互信。外籍专家成为“文化使者”,通过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展现中国开放创新环境,有助于破除刻板印象,为国际科技合作夯实民意基础。
面对新趋势和新气象,我们应乘势而上,把握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开放合作。首先,要坚持并优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与政策体系:一方面完善签证、居留、税收、教育和医疗等全方位服务,营造国际人才宜居宜业环境;另一方面评价机制应更侧重实际贡献与长期发展,鼓励外籍专家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其次,要充分发挥“科协搭台、国际组织唱戏”的平台优势,以“开放合作月”等品牌活动为牵引,支持在华国际科技组织和科研计划发展,使其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战略节点,提供更广阔、制度化的合作舞台。而且,应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外籍专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形成紧密互动网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之间高效流动;要弘扬开放、信任与合作的科技人文精神,讲述中外科技工作者携手创新、共克难题的生动故事,彰显中国科学家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中国成为全球人才心灵相依、创新创业的热土。
“科技为舟,人文作楫”。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格局演变的时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拥抱全球智慧,把握并引领国际人才流动新趋势,中国必能培育更加繁盛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气象,让科技创新之舟承载人类共同梦想,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孙笑明 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作者王雅兰 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作者张凤 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