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引领下,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博士分团积极融入“信仰行”活动之“理”赞青春项目,通过基层宣讲亲身体悟党的创新理论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并将理论宣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与首都文化同频共振的使命与担当。
宣讲团成员参观四川成都烈士陵园展馆
赛场亮相:把农大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首都大学生宣讲大赛的聚光灯下,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博士分团的成员们立麦开讲。宣讲团紧扣“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主题,将120年校史娓娓道来:从一代代农大人扎根曲周改良盐碱地的坚守,到如今科技小院遍布全国的蓬勃态势——那些在田埂上测量数据的清晨,在实验室里攻克难题的深夜,都化作生动的故事,阐释着“新质生产力”的农业密码。
让“强农报国”的愿景在一次次宣讲中生根发芽,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博士分团,就是这样一支以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发展,以青春热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先锋队伍。他们既深耕于学术科研的沃土,又奔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脚踏实地将论文刻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理论接力: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思想长征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既入脑入心,又接得住大地的温度?博士宣讲团搭建起“内外联动、点面结合”的立体化宣讲网络。
在校内,“联学联讲支部共建”活动打破了培养单位壁垒和单向宣讲的限制,促进了跨学科的思想融合。7个培养单位的学子围坐一堂,从“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聊到“畜牧业现代化”的科技突破,思想的火花在跨学科的碰撞中绽放。百廿校庆之际,宣讲团精心打磨出“菜单式”宣讲课程:《醒农新农兴农》勾勒校史脉络,《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解读时代命题,十堂精品课如打开的画卷,让师生看见农大与“三农”事业共生共荣的百年征程。
走出校门,宣讲团的声音愈发洪亮。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讲台上,以农业高校的独特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地球日当天,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发起全国高校接力宣讲,用“科技小院的生态实践”讲述绿色发展,让青年担当在全国校园里接力传递。
泥土课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宣讲团的脚步始终追随着泥土的芬芳。讲师们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锤炼服务“三农”的实际能力。
在基层乡镇,宣讲团面向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举办专题理论宣讲会,宣讲内容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与需求,聚焦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与惠民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团走进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参与“胡同里的红色讲坛”;与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套里村基层党组织共建红色“1+1”实践基地,向村民解读强农兴农最新政策精神,分享现代农业前沿理念与发展趋势,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
在科技小院创新平台,宣讲团通过实地考察北京市通州区西槐庄科技小院,深入了解科技小院作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关键节点,在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户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通过参观学习和宣讲宣传等方式,号召青年扎根基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初心使命。
今年5月,博士宣讲团获评“中国农业大学五四青年标兵集体”荣誉称号。这份认可,是对他们行动的最好注解:从校园讲台到乡村田埂,他们用脚步丈量国情,用声音传递信念。
踏上学校百廿新征程,这群青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他们计划创新宣讲形式,让理论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他们想把“农大声音”传得更远,让更多人看见农业现代化的青春力量。他们深知,“强农报国”是需要用一辈子作答的试卷,他们将以青春之名,写下属于新时代新征程的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