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作为自2017年起持续编制的行业权威报告,本年度蓝皮书聚焦“学术出版能力建设专题”,基于多渠道数据与科学研究方法,系统呈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国际地位及未来方向,为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参考。
《蓝皮书》显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呈现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截至2024年总数达5325种,较2023年增加114种。其中新创办期刊46种,以英文刊为主,达43种,中文刊3种,期刊区域分布、出版周期与学科布局保持相对稳定。在资源整合方面,尽管出版单位分布仍较分散,但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全国已初步形成63个科技期刊集群,涵盖3294种期刊,有效打破了机构与地域限制,实现“抱团发展”。
2024年中国SCI期刊数量和发文量示意图。中国科协供图
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突出亮点。2015至2024十年间,国内期刊共发表论文约1200万篇,累计被引达7100万次,篇均被引接近6次,高被引论文数量达15.8万篇。学科覆盖全面且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已然形成,在CNKI收录的4641种期刊中,2024年共发表可被引论文104万篇,60个学科中有32个学科年发文量超1万篇,合计占总发文量的95%。高校作为科研产出主力,发文占比36%,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占比超80%;医疗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则分别在临床医学、工程技术、特色学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蓝皮书》显示,中英文期刊协同发展的双轨格局日益清晰。中文刊在国内传播中展现优势,刊均下载量达17万余次,远高于英文刊的1.44万次,为本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英文刊均国际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境外施引作者人次分别是中文刊的12倍、42倍和54倍,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根据《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737种中国期刊入选全球Q1和Q2区,其中约71%的英文刊位于该区间,35%的中文刊也成功入选。
科技社团在一流期刊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2024年中国科协主管科技期刊537种,全国学会和省级学会参与主办的期刊达1437种,TOP20学会主办的期刊中已有61种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
在国际出版方面,我国SCI期刊呈现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升但规模仍显不足的特点。2024年,我国入选SCI的国际期刊共247种,发表论文约4万篇,占全球1.7%,但仅占中国学者当年国际论文总量83万余篇的4.2%。全年3.5万篇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发表于这些期刊,占比88%,而超过95%的中国学者国际论文仍发表在境外期刊,反映出我国国际期刊出版承载力亟待提升。值得关注的是,我国SCI期刊学术质量表现优异,2024年刊发论文的引文影响力达5.11,高于中国学者国际论文的3.51和全球平均水平的2.77;Q1区论文占比达68.7%,自2022年起持续超过50%,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
报告指出,科技期刊作为学科发展引领者和推动者,通过“技术突破-长期发展”与“交叉学科-科技智库”两条路径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但当前我国交叉学科期刊数量仅108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布局局限性与学术引领缺口有待弥补。在出版运营方面,我国期刊正处于从“单刊发展”向“集群协同”转型的关键期,需通过资源识别、现代化经营、数字化运营、多元盈利模式四大核心能力建设,依托数智赋能与品牌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拓展是科技期刊的重要发展方向。期刊不仅搭建起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的桥梁,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还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学术人才,通过规范出版流程维护科研诚信,推动学术评价改革,拓展科普渠道,构建多元包容的学术生态。
面对学科交叉布局不足、决策支撑功能有限、产业链协同待提升、优质稿源外流等挑战,《蓝皮书》提出多项对策建议。优化新兴交叉学科期刊布局,培育示范性期刊;围绕国家战略策划选题,增强决策支撑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出版全流程融合,构建数智化出版服务平台;培育特色刊群,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完善自主科研评价体系,推进中外期刊同质等效评价,引导优秀成果在国内期刊首发。(记者 武玥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