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开放托举文明高度,合作共赴星辰未来。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The International Month 2025: Openness, Cooperation, Trust)于2025年10月全面拉开帷幕,主题为“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S.T.I. Bridges, Humanity Orients)。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联合光明网邀约多领域专家围绕开放合作、人工智能、技术共享、青年人才交流等维度撰文,解析“开放、信任、合作”中国方案的实践路径与深层价值。
■ 慕慧娟 禹久泓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全球创新格局面临深刻重构。在这场时代浪潮中,中国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上,以自主、开放、协同的姿态深度参与并引领全球科技合作。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经历了从早期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技术输入”阶段,逐步迈向以规则互认、平台共享、价值共创为核心的“生态共建”新阶段。这一历史性跃迁,不仅是合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更是中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角色重塑的生动体现。
历史逻辑:从“跟跑”中的技术积累到“并跑”中的能力重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市场换技术、引进外资研发、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等方式,广泛吸纳全球先进知识,有效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技术输入”为中国快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奠定工业化与信息化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科技经济实力跃升与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单一依赖技术引进的模式面临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持续扩大开放的同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意味着国际科技合作的逻辑起点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被动接受技术转移,转向在自主创新根基稳固的前提下,主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主动谋划、平等参与、优势互补的新型合作。中国凭借在5G、高铁、新能源、空间科学等领域系统性技术突破,成为全球技术供给与创新范式的重要贡献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排名35,此后12年持续跃升,2025年排名全球第10,及“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的登顶全球首位,正是这一角色转变的有力印证。
范式转型:以制度型开放打通“生态共建”的经脉
实现从“技术输入”到“生态共建”的跨越,关键在于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它要求合作不再局限于单一项目或技术点的交换,而是转向构建涵盖科研管理、要素流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转化与规则制定等系统性安排。
中国正通过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构建科研便利化机制,为“生态共建”清障赋能。例如,跨境科研数据负面清单管理、外资研发中心享受准入前国民待遇、科研物资跨境流动便利化、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人才签证便利化服务通道等政策,显著降低了全球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性成本,为国际创新者提供了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这套制度体系旨在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高水平双向互动:一方面,使全球顶尖机构与人才能够无障碍融入中国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支持中国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构建“境外创新、国内加速、全球应用”的协同网络。
平台载体:构筑全球互联的创新策源共同体
“生态共建”需要坚实的物理空间与虚拟平台作为载体。中国正通过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创新策源高地和功能性合作平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效能。
首先,是强化大科学装置与基础设施的全球共享。中国正从“参与者”向“发起者”与“共享者”转变:一方面,将“中国天眼”(F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平台向国际社会开放;另一方面,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DDE)”“海洋负排放(ONC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这些努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科研网络的关键节点,在人工智能、量子、生命、低碳等前沿领域,汇聚世界顶尖力量,共同挑战科技极限。
其次,是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联合研发体系。截至2025年,中国已推动建设70余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80多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20余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这些平台不仅是知识创造的节点,更是人才、资本、数据、标准交互融合的枢纽,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球闭环。
最后,是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中国着力营造接轨国际的科研环境,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引才政策,包括全球公开招聘、签证便利、科技计划指南英文发布与国际同行评议等。此举旨在将中国打造成全球顶尖人才的集聚高地,为创新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未来路径:迈向协同共治的全球创新治理
展望未来,在成功实现从“技术输入”到“生态共建”的历史性跨越后,中国正稳步迈向以“规则共创”与“价值共享”为特征的全球创新治理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将更主动地在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安全、量子标准与绿色科技等塑造未来的关键领域设置全球议程、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标准共建。中国通过将“制度性话语权”转化为“发展主动权”的三大路径——技术转化、标准互认、生态共建,引领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向更加包容、普惠、平衡的方向演进。这条从“输入”到“共建”,再到“共创”的升华之路深刻表明:真正的科技强国,绝非在封闭中自给自足,而是在最广阔的开放空间中整合资源、构建生态、引领规则。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继续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擎自主开放之炬,铸协同创新之魂,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通过量子标准、AI治理工具包共享等举措缩小全球技术鸿沟,实现自身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全球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深度互构,为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繁荣、可持续的全球创新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作者慕慧娟 系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副秘书长、博士;作者禹久泓 系宁波市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概念验证中心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