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国家层面首次对场景建设的系统性部署,这一政策将“场景”从行业术语推向经济发展的中心舞台。政策为何聚焦场景培育与开放?新场景如何重塑产业发展路径?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赵硕刚。
《意见》中明确,场景是“用于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产业化应用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制度政策的具体情境”。赵硕刚认为,这一定义凸显了场景作为战略资源的独特价值,即场景并非单一技术应用,而是技术、设备、流程、制度、人才等多重要素深度融合的系统。
他以“智慧制造”为例指出,场景不仅需要5G、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多种软硬件协同,更离不开标准体系、政策环境与人才队伍等非技术要素的支撑。“一个场景如果能够实现对各种高价值要素的高度集成和深度协同,那么这个场景的‘价值密度’也就能够实现有效地提升。”
正是这种系统性特征,让场景成为连接技术与产业、研发与市场的关键桥梁。赵硕刚表示,以场景为中心的创新范式正在改变我国产业创新的底层逻辑,推动创新模式从传统的“技术突破→寻找市场”向“技术供给驱动”和“需求场景牵引”双轮联动转变,形成“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的快速迭代创新机制。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创新效率,也推动了产业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价值创造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全面升级。
在此基础上,场景建设更成为打通经济循环的关键抓手。赵硕刚认为,国家系统部署场景培育与开放,有利于激活供给侧创新活力,释放需求侧增长潜力,为加速宏观经济供需两端“双向奔赴”提供平台和机会。
从供给端看,《意见》聚焦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海洋开发等22类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规模化落地的“土壤”,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从需求端看,数字文旅、智慧商圈等典型场景不仅激活了潜在的消费需求,也拉动了智能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的投资增长,形成内需扩大的新支点。
赵硕刚表示,我国在推进场景建设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中国拥有14亿人口、齐全的工业门类、领先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数字生态,从智慧城市到数字乡村,从智能制造到跨界消费,多样化的场景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全球罕见的试验空间。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场景应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问题,作为底层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同时,数据孤岛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了场景数据对技术研发的反哺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人才激励机制等制度环境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场景资源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统筹协调。
随着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场景开放,其影响将超越国界,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球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带来历史性机遇。“作为全球科技企业的‘兴业沃土’和创新人才的‘用武之地’,中国的场景大规模开放将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赵硕刚预计,此举将促使更多全球科技巨头、初创企业来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或开展合作,创新人才也能够在中国获得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角色与吸引力。(光明网记者 李欣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