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1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大数据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科学文化沙龙活动在首都图书馆举办。
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王红蕾,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敏,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企业社会责任部总经理杨洁,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二级调研员李磊等嘉宾莅临现场。
主旨演讲环节,杨洁以《科技承担社会责任——字节跳动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为题,分享了字节跳动以技术践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展现了科技对文化根脉守护与传播边界拓宽的推动作用。
毛雅君聚焦AI 赋能,详解《感知图书馆——AI赋能下的新型公共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从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到数字资源普惠,呈现了公共图书馆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服务提质升级的转型之路。
王红蕾以《采铜于山铸新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古籍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用生动比喻诠释了古籍修复与数字赋能的结合,让千年文脉走进大众生活。
吴晓敏则带来《中央美术学院的数字文化遗产创新探索》,展现了艺术匠心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了审美与技术兼具的全新思路。
圆桌论坛环节,聚焦《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孪生”建设——大数据如何提升复刻精度与长效保存能力?》这一热点议题,四位演讲嘉宾再次登台展开深入思辨,现场观众积极举手提问、互动交流,思想碰撞间进一步深化了对大数据赋能文物保护的认知。
活动最后,参会人员前往首都图书馆的新馆——北京城市图书馆参观。首都图书馆历经110载发展,已形成华威桥馆、大兴机场分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一馆三址”的格局。通过实地参观,大家直观感受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交融,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理解。
本次科学文化沙龙活动的举办,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领域搭建了跨界交流的平台,凝聚了行业共识,为大数据技术在该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全新思路。未来,期待更多跨界力量携手,以科技为翼,守护文化根脉,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记者 蔡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