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一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城市,北京的“京”彩不只源于璀璨的文化与繁华的风貌,也藏在千万志愿者以热忱与担当书写的奉献篇章里。从大型赛事的赛场边到重要活动的保障线,一场场“京”彩志愿行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锤炼青年的“练兵场”。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整装融入由4265名首都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青春队列,踏上守护历史记忆、传递时代温度的新征程,续写标记青春与担当的“京”彩新篇。

志愿者在景山后街岗位处合影
初秋的阳光照亮了胸前的徽章。晨光熹微中,我心中满是雀跃的期待与忐忑的憧憬。我参与的是纪念活动观礼服务保障工作,主要负责景山后街停车场点位的引导与协助。在正式上岗前,志愿者团队如同精密的齿轮,经历了系统培训与多次演练的磨合。从7月的骨干培训到8月的全流程模拟,每一次练习都是对“责任”二字的深耕。
7月12日,宽沟会议中心,志愿者骨干培训的节奏紧锣密鼓,“责任”被拆成一个个细节。8月7日,志愿者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远处的卢沟桥上,一尊尊石狮子犹如历史的守望者,在正午的阳光中熠熠生辉。
8月23日,最后一次全流程演练在雨中紧张有序地展开:分发物资时手递手的默契、重温服务礼仪时眼神的坚定、回顾经验教训时思维的碰撞,我们的脚步声在湿漉漉的路面上敲出整齐的鼓点,低声合唱《歌唱祖国》的旋律在耳畔回响。大家都把腰杆挺得如红墙般笔直,目光灼灼地锁定车队驶来的方向。
9月2日的出征仪式上,两个月的培训演练片段如蒙太奇般在脑海闪过:第二次演练时,亲自为外卖小哥引路的警察笑着说“人家不太好找路,我带他走走,这样能快一些”;执行四环路大修任务的工人反复念叨着“得赶在天亮前把路修平,不能耽误观礼车”。我意识到,这场盛会不是长安街上受阅官兵的独角戏,而是每个中国人共赴的舞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执笔这场盛会的答卷人。
9月3日,凌晨4点,夜色如墨,北京城还在酣睡,我们已抵达景山东街物资点。领取物资时,手中接过的不仅是物料,更是沉甸甸的使命。回到岗位,我们在静谧的黑暗里待命,像守着一场即将绽放的梦。
凌晨5点,第一缕阳光终于穿透云层,给红墙镀上金边。我们精神一振,开始准备迎接嘉宾。观礼人员的车队一辆接一辆驶来,我们站在路边,微笑着挥手。
透过车窗,能看见不同的面孔:穿藏青色民族服装的阿姨,头上的银饰随车辆轻晃;佩戴军功章的军人,表情凝重、身姿如松,胸前的军功章闪耀光芒;还有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们望向远方,目光里是穿越岁月的坚定与憧憬。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可今天,他们的眼里都闪着一样的光。
景山东街物资点的志愿者们也赶来支援,我们隔着不远的距离挥手致意。待嘉宾都步入观礼区,我们便在志愿点位的隐蔽处坐下,一同盯着直播屏幕。当礼炮的轰鸣响起,当战机编队掠过天际时,我们虽不在长安街,却与那庄严盛大的一切同频共振,心跳和着国之重器的轰鸣,在红墙下擂出最炽热的节拍。
风拂过红墙,带着历史的厚重气息,也裹挟着未来的蓬勃希望。在我的眼前,仿佛铺展开一条长长的时光之线——一头是卢沟桥的石板,刻着昨日中国的苦难与抗争;一头是眼前的中轴线,连着今日中国的辉煌与荣光。
我忽然懂了,这条中轴线,并不是静止的古迹,而是我们这代人要继续走下去的路。每一步,都镌刻着历史的深刻印记;每一步,都朝着更远的未来奔去。
(作者:杨景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本科生;刘亚楠,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团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