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月6日晚上8点,安源煤矿总平巷巷口仍然一派忙碌景象,矿车带着刚挖出来的煤驶出巷道。从凌晨4点起便在井下忙碌的全国劳模、采掘二区副区长张来清,终于从井下上来,吃上了今天的第一口热饭。
张来清所在的安源煤矿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近现代企业之一,也见证过中国工运星火燎原的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以来,安源煤矿陆续走出了21位全国和省、市劳模,其中多位还是师徒关系,在当地传为佳话。
师徒都是劳模
2020年11月,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带着全国劳模奖章回到矿上,张来清第一件事便是下井,把奖章给师傅和工友们看一看。“没有师傅们一路指引以及矿工兄弟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安源煤矿,从第一代全国劳模、“采煤状元”刘本坤开始,师徒传帮带便成了优良传统。
回忆起最初跟着师傅、江西省劳模丁建刚学习采矿技术的情景,张来清说,自己当时厚着脸皮整日跟在师傅身后,就为了把师傅的绝活全部学走。“师傅的言传身教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我心中的劳模精神,不仅要肯吃苦能创新,还要将好经验无私地传承下去。”
2014年,“张来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首先将传帮带作为重要任务。如今,工作室汇聚了全国劳模杨和平和10多位省、市级劳模,还涌现出一批新劳模和技术能手。
工作室成员、江西省劳模邓春,是张来清的徒弟,也是矿上最年轻的“采煤大工”。
“邓春到了作业面,眼里只有工作,有时为了抢进度,他连吃饭都顾不上。”说起这个徒弟,张来清又骄傲又心疼。而邓春却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每日工作结束,邓春会像师傅一样挤出时间学习《采煤概论》等课程,多方面查找机械化采煤资料。
2019年,安源煤矿全面采用机械化采煤,采掘二区工作面是矿上的试点。邓春等人成立了机械化采煤创新工作室,推动百年煤矿的现代化变身。
从“试一试”到“冲在前”
2002年退伍后,张来清便来到安源煤矿。从采煤小工成长为全国劳模,他在矿上已经工作了近20个年头。
初次下矿井时,张来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当时,有些巷道非常低,弯着腰走在里面,衣服裤子不免被刮破,使用风镐没有经验,手上脚上都磨出了血泡,一度觉得这份工作干不下去。”张来清说,师傅丁建刚讲述了过去安源工人的故事,鼓励他发扬“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丁建刚的鼓励和指导下,张来清用半年时间便成为“采煤大工”。在当年的技术比武中,师徒二人分别获得冠亚军。
如今,张来清累计采梁73920块、落煤152320吨,为矿上创造经济价值7000多万元,15年干了别人23年的工作量。工作之余,他还报考了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采煤专业的大专函授班。
在工友的眼中,面对困难,张来清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采访当天,正值煤矿煤仓堵煤。46岁的张来清已经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了,仍不知疲倦。“我得赶快回到工作面,无论工作到几点,都要以最短时间把煤运出去,恢复井下正常运转。”
创新之路不能歇
传承与创新是工作室的两大主题。矿井水综合防治、高位瓦斯巷抽放技术改进、安源煤矿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张来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有21项科技成果得到实施应用,10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工作室收获了优异的成绩单,张来清却在工作本上写下:“煤炭资源枯竭后,工人们该怎么办?”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多次提议要传承安源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从“吃资源”转变为“吃文化”,实现百年老矿的转型发展和持续发展。
2018年,安源煤矿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总平巷已经成为安源旅游攻略中的热门地点,在矿车进出巷道瞬间拍下一张打卡照成为新体验。
最近,创新工作室还兴起了新活动——组织工人学习党史和工业旅游知识。“我经常和矿工兄弟们讲大兴安岭伐木工人变成护林员的故事,希望有一天,当煤炭资源走向枯竭的时候,我们能从煤海深处走上来,成为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承人和讲述者。”
今年春节,张来清只给自己放了3天假,“生产不能停,安全不能松,创新之路不能歇,矿上还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做。”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