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年老矿里的劳模传承与创新
首页> 能源人物 > 正文

百年老矿里的劳模传承与创新

来源:工人日报2021-02-22 09: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月6日晚上8点,安源煤矿总平巷巷口仍然一派忙碌景象,矿车带着刚挖出来的煤驶出巷道。从凌晨4点起便在井下忙碌的全国劳模、采掘二区副区长张来清,终于从井下上来,吃上了今天的第一口热饭。

  张来清所在的安源煤矿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近现代企业之一,也见证过中国工运星火燎原的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以来,安源煤矿陆续走出了21位全国和省、市劳模,其中多位还是师徒关系,在当地传为佳话。

  师徒都是劳模

  2020年11月,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带着全国劳模奖章回到矿上,张来清第一件事便是下井,把奖章给师傅和工友们看一看。“没有师傅们一路指引以及矿工兄弟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安源煤矿,从第一代全国劳模、“采煤状元”刘本坤开始,师徒传帮带便成了优良传统。

  回忆起最初跟着师傅、江西省劳模丁建刚学习采矿技术的情景,张来清说,自己当时厚着脸皮整日跟在师傅身后,就为了把师傅的绝活全部学走。“师傅的言传身教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我心中的劳模精神,不仅要肯吃苦能创新,还要将好经验无私地传承下去。”

  2014年,“张来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首先将传帮带作为重要任务。如今,工作室汇聚了全国劳模杨和平和10多位省、市级劳模,还涌现出一批新劳模和技术能手。

  工作室成员、江西省劳模邓春,是张来清的徒弟,也是矿上最年轻的“采煤大工”。

  “邓春到了作业面,眼里只有工作,有时为了抢进度,他连吃饭都顾不上。”说起这个徒弟,张来清又骄傲又心疼。而邓春却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每日工作结束,邓春会像师傅一样挤出时间学习《采煤概论》等课程,多方面查找机械化采煤资料。

  2019年,安源煤矿全面采用机械化采煤,采掘二区工作面是矿上的试点。邓春等人成立了机械化采煤创新工作室,推动百年煤矿的现代化变身。

  从“试一试”到“冲在前”

  2002年退伍后,张来清便来到安源煤矿。从采煤小工成长为全国劳模,他在矿上已经工作了近20个年头。

  初次下矿井时,张来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当时,有些巷道非常低,弯着腰走在里面,衣服裤子不免被刮破,使用风镐没有经验,手上脚上都磨出了血泡,一度觉得这份工作干不下去。”张来清说,师傅丁建刚讲述了过去安源工人的故事,鼓励他发扬“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丁建刚的鼓励和指导下,张来清用半年时间便成为“采煤大工”。在当年的技术比武中,师徒二人分别获得冠亚军。

  如今,张来清累计采梁73920块、落煤152320吨,为矿上创造经济价值7000多万元,15年干了别人23年的工作量。工作之余,他还报考了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采煤专业的大专函授班。

  在工友的眼中,面对困难,张来清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采访当天,正值煤矿煤仓堵煤。46岁的张来清已经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了,仍不知疲倦。“我得赶快回到工作面,无论工作到几点,都要以最短时间把煤运出去,恢复井下正常运转。”

  创新之路不能歇

  传承与创新是工作室的两大主题。矿井水综合防治、高位瓦斯巷抽放技术改进、安源煤矿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张来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有21项科技成果得到实施应用,10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工作室收获了优异的成绩单,张来清却在工作本上写下:“煤炭资源枯竭后,工人们该怎么办?”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多次提议要传承安源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从“吃资源”转变为“吃文化”,实现百年老矿的转型发展和持续发展。

  2018年,安源煤矿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总平巷已经成为安源旅游攻略中的热门地点,在矿车进出巷道瞬间拍下一张打卡照成为新体验。

  最近,创新工作室还兴起了新活动——组织工人学习党史和工业旅游知识。“我经常和矿工兄弟们讲大兴安岭伐木工人变成护林员的故事,希望有一天,当煤炭资源走向枯竭的时候,我们能从煤海深处走上来,成为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承人和讲述者。”

  今年春节,张来清只给自己放了3天假,“生产不能停,安全不能松,创新之路不能歇,矿上还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做。”曹玥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杭州临安开启科普宣传周活动

  • 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开启宽松周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2024-09-14 09:34
国内首台工业级盾构滚刀智能换刀机器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
2024-09-14 09:32
医生在浙江,患者在新疆。一场跨越近5000公里的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只见医生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上,灵活地操控机械臂;手术室中,机械臂收到指令,精准地完成各项手术动作……目前,浙江各医院已完成50余例援疆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
2024-09-14 09:31
每一项重大科技应用取得突破前后,均有对其理论上的持续争论。著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引发的人与仿生人之间界限的讨论虽产生于20世纪,但一直延续至今,其蕴含的法律问题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否具备法律人格。
2024-09-13 10:14
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2024-09-13 10:14
据了解,“晓医”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基于大量资深中医诊疗经验和专业知识图谱数据,构建了规模大、覆盖病种全的知识库,包括中医病症知识“400+”种、穴位知识“400+”种、常用中草药“300+”种、古代医案“6200+”份等。
2024-09-13 10: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