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石化完成冬奥火炬生产保障任务
首页> 企业观察 > 正文

中国石化完成冬奥火炬生产保障任务

来源:光明网2022-02-05 20: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开幕。经过约1200名火炬手传递的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点燃了国家体育场“主火炬”,至此,中国石化圆满完成冬奥会火炬生产保障任务。

  北京冬奥火炬外壳采用了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解决了氢燃料燃烧时火炬需要耐高温的技术难题。这是全球首次实现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奥运火炬外壳,助力“绿色奥运”。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迎难而上,把火炬量产当作光荣使命,通过发挥上下游产业链优势,加强与火炬设计团队和燃烧系统研制单位的协同,圆满完成了冬奥火炬生产任务。

中国石化完成冬奥火炬生产保障任务

  此外,本次北京冬奥会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也成为一大亮点。往届奥运会大量使用液化天然气或丙烷等气体作为火炬燃料,本次冬奥会开幕式上,由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提供的氢气作为燃料点燃了冬奥赛场的“主火炬”,充分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理念。为保障冬奥会主火炬氢气供给,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成立了保障小组,从氢气充装、测试、运输保障等各环节,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确保了所供氢气的高质量安全。

  中国石化为火炬“飞扬”披上碳纤维“外衣”。火炬是奥运会中备受关注的元素之一。在北京冬奥组委的组织协调下,中国石化肩负产业链链长责任,牵头负责火炬外壳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及火炬量产工作。在协作团队的鼎力支持下,共同打通了集火炬外壳、内飘带、燃烧系统、火种灯、终端检测到交付产品为一体的全流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冬奥火炬的量产任务。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有幸承制美丽的“飞扬”火炬筒身,利用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采用“黑科技”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使“飞扬”集“轻、固、美”等特点于一身,既轻巧又耐高温,能够实现在高于800摄氏度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

  据了解,1月18日,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牵头研发、量产的1200支“飞扬”火炬在全程专职护卫的护送下安全抵京;1月27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8天之际,这1200支碳纤维火炬“飞扬”,正式交付北京冬奥组委,并于2月2日开始传递,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的序幕。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其质量是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被誉为材料中的“黑黄金”。中国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碳纤维技术,申请专利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并且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

  此次冬奥会火炬采用了三维编织技术,这是碳纤维成型当中的一个技术突破。生产车间里,一条条黑色丝束,每一束都包含着1.2万根碳纤维丝。经过三维立体编织,最终就像“织毛衣”一样织成了火炬外壳,看不出任何接缝与孔隙,整个造型浑然一体。此外,中国石化上海石化与协作单位一起攻关,引入高性能树脂与碳纤维一起制成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效解决了在高温制备过程中火炬外壳起泡、开裂等难题,达到了既能够耐温又能够耐火的要求,实现了在燃烧温度大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下正常使用。(米凯)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杭州临安开启科普宣传周活动

  • 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开启宽松周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2024-09-14 09:34
国内首台工业级盾构滚刀智能换刀机器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
2024-09-14 09:32
医生在浙江,患者在新疆。一场跨越近5000公里的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只见医生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上,灵活地操控机械臂;手术室中,机械臂收到指令,精准地完成各项手术动作……目前,浙江各医院已完成50余例援疆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
2024-09-14 09:31
每一项重大科技应用取得突破前后,均有对其理论上的持续争论。著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引发的人与仿生人之间界限的讨论虽产生于20世纪,但一直延续至今,其蕴含的法律问题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否具备法律人格。
2024-09-13 10:14
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2024-09-13 10:14
据了解,“晓医”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基于大量资深中医诊疗经验和专业知识图谱数据,构建了规模大、覆盖病种全的知识库,包括中医病症知识“400+”种、穴位知识“400+”种、常用中草药“300+”种、古代医案“6200+”份等。
2024-09-13 10: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