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石化发布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首页> 能源频道> 能源要闻 > 正文

中国石化发布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来源:光明网2025-05-21 16:25

  光明网讯5月20日,中国石化发布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呈现公司在过去一年中的社会责任实践与显著成果。这是中国石化第18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坚持战略引领,助力能源安全与科技创新。中国石化大力实施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七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2.5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3739亿立方米。积极布局氢能、地热、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探索页岩气、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多元化保障。累计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超1.2亿平方米,把地下“绿色空调”送入千家万户。主动拥抱电动革命,建成充换电站超万座,月度充电量排名跻身全国前十。积极推进“万站沐光”行动,累计建成超5000座光伏站点,风光装机规模超2000兆瓦。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年科技研发总投入281亿元,境内外专利申请10,896项,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践行绿色发展,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中国石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美丽石化建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启动实施绿色企业行动第二阶段计划,加快废塑料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参与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扎实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全年实施能效提升项目470项、节能79万吨标煤,3家直属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积极打造国内首家“无废集团”,累计创建52家“无废企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稳步实施“碳达峰八大行动”,联合发起成立国际CCUS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加快推进百万吨级低浓度CCUS示范工程,获评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扎实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让临近江河的油库和码头“搬家”,为白鹭“筑巢”,给中华鲟和江豚“让路”,众多石化工厂成功变身 “生态花园”,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利益相关方共赢。中国石化始终注重与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监管机构等内外部利益相关方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充分考虑并回应各方关切与诉求,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加快打造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卓著品牌,牢固树立“每一滴油都是承诺”“质量是企业生命”等理念,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高质量为追求,持续提供集质量、标准、技术、品牌于一体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从遍布各地的加油站到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全力构建 “人・车・生活” 高价值生态圈,为客户和消费者带来更高效的出行体验、更便捷的生活服务和更实惠的消费选择。

  坚守为民初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国石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扛起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为民造福的政治责任,“党和人民好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坚持“以教育筑根基,以消费兴产业,以产业带发展,以党建促振兴”,全年在9个帮扶县投入无偿帮扶资金,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情暖驿站”累计服务超462万“返乡摩骑”、6260万春运出行人员,成为国内知名公益品牌。累计打造7056座“爱心驿站”、4338座“司机之家”,传递温暖与关怀。“至美有你”青少年及儿童成长支援计划追加投入140万港元,“微光计划”全新升级,助力儿童快乐成长。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石化始终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年在境外15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461个项目。以绿色行动共护美丽地球,在厄瓜多尔呵护“地球之肺”亚马逊原始热带雨林,在乌干达使用超静音钻机,保护野生象。推进 “小而美” 惠民工程建设,在肯尼亚承建 “东非第一路” 西卡高速公路,在埃及实施女童教育帮扶计划,以实际行动与世界携手共进,不断开拓合作新机遇。

  中国石化持续深耕社会责任领域,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连续11年蝉联五星级水平,位居中国企业领先。中国石化先后获得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颁发的社会责任奖项,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责任管理·先锋30指数(2024)”,位列第4;入选“中央企业上市公司ESG·先锋100指数(2024)”,位列第3。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300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Top30”,位列石油化工行业第一。连续第19年蝉联光明功勋特别奖。(张佳兴)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伏季休渔结束 渔船避风暂缓出海

  • 绿意奔涌大运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