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互联网 > 正文

6G是什么?何时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6-15 16:41

  (经济观察)6G是什么?何时来?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电 (记者 刘育英)全球6G竞赛已经拉开帷幕。中国近日提出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6G为何如此重要,又会在何时实现商用?近日记者就此采访多位专家。

  “6G是5G的下一个阶段”,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李福昌说,与以前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6G具有更大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大的连接,更高的智能,以及通信与感知融合能力。

  中兴通讯副总裁、无线架构总经理段向阳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与5G相比,6G在系统性能上继续成倍提升,包括用户带宽达到1Gbps(千兆比特每秒),系统带宽100Gbps、时延0.1毫秒、移动速度1000公里、感知定位亚米级等,另外就是全方位引入人工智能。如果说5G是物联网,6G将是万物智联网。

  段向阳说,6G将实现从服务于人、人与物,到支撑智能体高效联接的跃迁,通过人机物智能互联、协同共生,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6G潜在应用场景,包括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全域覆盖等。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近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介绍,6G场景之一是全覆盖多样化智能连接,即以地面移动蜂窝网络、卫星互联网、无人机等空中平台的灵活部署以及各种超低功耗、超高精度智能连接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内空、天、地、海立体空间内近乎无死角的全球泛在连接。

  爱立信中国区技术部副总经理张永涛近日在媒体沟通会上介绍,6G将会带来更具颠覆性的变革。借助6G,人们将可创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统一体”,在由知觉、行为和体验组成的“物理世界”和可编程的“数字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目前,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6G研发,力图抢占6G战略制高点。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钰哲介绍,美国联合盟友开展技术标准研究,并积极建立了由美国主导的Next G产业生态联盟。欧盟整合多个成员国力量,实施6G旗舰计划Hexa-X项目,共同推动6G研究。

  此外,韩国成立“6G研究小组”推动6G核心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宣布将率先实现6G商用。日本设立由政产学研各方组成的Beyond5G推广联盟,负责6G综合战略的推进落实和跨部门协调。

  最近,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宣布中国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中国2019年就建立了完善的6G推进组织,由工信部牵头成立中国IMT-2030(6G)推进组,为产业界、研究机构、基础运营商等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和技术研发。

  段向阳介绍说,目前业界公认的一些6G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超大规模MIMO、带内全双工、智能超表面、通感一体化、分布式自治网络架构、太赫兹、星地一体融合组网、网络内生安全等。

  “要实现6G这些非常超前的性能和功能,既要通过演进升级,发挥传统技术的潜力,也要引入很多新兴技术到通信技术领域,包括新材料、新工艺等”,段向阳说。

  爱立信认为,6G网络的数字孪生、亚太赫兹的极致速率、无源物联网设备、1uW级别的无线能量收集单元、6G的黄金频道7-15赫兹厘米波等,都将帮助构建未来网络。

  对于6G进程的时间表以及商业落地的时间,业界普遍认为将会在2030年。

  周钰哲表示,6G目前正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全球产业界尚未对6G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从5G标准演进和商用时间节点来推测,预计6G将在2026年左右开始标准化,并在2030年前后商用。未来3年至5年将是6G布局抢位的关键窗口期。(完)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斯洛伐克总理菲佐

  • 习近平会见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