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志愿填报即将开始。科学报国是一代代青年学子不懈的追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投身祖国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为激发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学事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日报、光明网特邀10位院士,畅谈数学、地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之美”,帮助考生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回答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本次科普系列访谈由今日头条平台合作支持。
1+1如何大于2?
这其实是系统工程学中的一句箴言
它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的功能,往往超越各部分功能之和
管晓宏院士
我国著名系统工程学家
从能源电力系统优化到网络安全
他数十年如一日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领域
勇攀科技高峰
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图源西安交通大学)
遵循学科交叉趋势,开启系统工程新篇章
系统工程学
是一门研究系统建模、优化设计运行的学问
旨在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
尽管它的历史仅有80年
但其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从二战的硝烟中诞生
到如今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绽放光彩
系统工程学始终在进化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归国时
将系统工程方法论带回中国
奠定了我国系统工程学的基础
当今,在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物理融合
这个“两化一融合”的大背景下
系统工程学面临新挑战,呼唤新解法
管晓宏指出
“现在学科交叉是大趋势
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在一起合作
共同解决一个问题”
从0到1的想象力,来自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交响
在工科领域
学科的交融正愈发深入
而科学与艺术的交汇
既带有理性的深邃
又蕴含着感性的灵动
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管晓宏热爱音乐
曾多次登台演奏
那悠扬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我的祖国》
都曾从他手中的长笛中流淌而出
(图源中国科学报)
在演奏中他发现
古今中外的优美旋律
大多遵循着概率统计中的“幂律”
这恰恰证明了
在艺术的浪漫灵感背后
同样有着科学理论的坚实支撑
相应地,科学上的发现
也常得益于艺术所提供的想象力
管晓宏院士深信
艺术与科学的交汇
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非凡意义
钱学森老前辈也曾倡导
用艺术思维去启发科技创新
启发科学的想象力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以国家需求为指引,点亮专业选择的明灯
在求学与工作的道路上
管晓宏始终紧随国家的步伐
积极响应科研技术的需求
在考入清华大学之前
管晓宏曾经历过近八年的工人生涯
在工作之余
学习成为他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他设法借阅教科书
自学了初中、高中的全部数理化课程
甚至还自修了微积分、理论力学等大学课程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
管晓宏立刻报名
结合国家当时科学前沿的需求
以及自己的车工钳工基础
他选择报考自动化专业
大学时期的管晓宏(图源人民日报)
1985年,管晓宏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
拒绝了母校的留校邀请
主动选择前往西安交通大学工作
他说:“我是在西迁精神影响下成长的一代
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方向”
80年代末
管晓宏赴美攻读博士
在美国,他夜以继日地学习
在学术和工作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却在工作两年后毅然回国
他表示:
“90年代中回国
我相信中国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
我们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个人也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图源清华大学)
当学子们思索未来的职业道路
他也给出了同样的建议: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国家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
因此在选专业时,不必追求热门
而要将个人兴趣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管晓宏说
“投身科学、投身教育
对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我们真正要让国家富强
唯一能够靠的,就是知识。”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总称,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1978年,钱学森发表理论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中国学派”成立。
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及管理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需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和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认识、研究和解决问题。
系统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程技术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前景良好,专业人才可以在各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决策工作。
出品人 杨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钊
总策划 宋雅娟
策划 蔡琳 肖春芳 武玥彤
统筹:张蓉 孙畅
记者:李欣哲
本期编导:武玥彤 宋雅娟 刘峻宇(实习)
文案:李欣哲
特别鸣谢:中国电子学会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