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工智能,如何更“能”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人工智能,如何更“能”

来源:人民日报2025-03-07 09:1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记者连线会内会外,共同讨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 者

  产业深度融合往哪走?

  刘庆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研、产、供、销、服、管等多个环节都能发挥显著作用。例如,在研发环节,人工智能可以赋能科研,借助大模型快速学习企业知识体系,提升研发效率,推动科研范式变革。与此同时,实现融合要立足实际场景,通过规模化的统计数据来证明效益,避免浮于表面。只有这样,才能精准发现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切入点和价值点,真正发挥其赋能作用。

  朱松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制造业在生产侧要降本增效提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简单任务重复化等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传统企业管理者要洞察行业技术与业务耦合关系,敢于主动用智能化赋能生产流程。在人工智能技术侧要加强平台工程能力,做到技术工程平台与企业业务流程的高度适配,让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挖掘新场景,提供有效的制度与资金等保障。

  赵同阳(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每一次工业革命,都离不开生产工具的革新。与传统专用型工具不同,人形智能机器人具有通用性,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胜任多种任务。不久前,我们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以“前空翻”特技走红网络,在机械设计、核心动力控制、高精度算法等方面表现出色。我们要把人形机器人的体能做到极致,使其未来不仅能承担更多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能执行需要高度专注或高精度的工作,甚至支持24小时不间断运作,助力制造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走进更多家庭要多久?

  朱松纯:去年,我们推出了通用智能人“通通”,通过培养其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社会协作等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自我“价值”来判断和驱动行为。我们将在近期发布“通通”2.0版本,随着“通通”持续迭代,可作为通用底座支撑多类垂直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发展。同时,“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重大变化,更好服务居民日常生活。

  赵同阳:人形机器人被大众接受、被允许进入公共场景,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今年春节假期,我们的拟人直膝步态人形机器人,跟随民警走上街头巡逻。建议通过鼓励工厂制造等生产场景引入人形机器人,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在消费端实现规模化落地。此外,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希望行业和社会多些包容和耐心。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人形机器人会越来越聪明,早日走入寻常百姓家。

  刘庆峰: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上大有可为。要明确机器人分类及应用场景,可将面向消费端的机器人分为虚拟数字人和实体机器人。虚拟数字人如数字员工、虚拟老师等,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在教育场景中辅助教学,在心理关怀方面为人们提供情感慰藉等。实体机器人方面,以陪伴机器人为切入点,借助大模型的多轮对话、指令跟随、个性化声音模仿等功能,实现用药提醒、健康指引等功能,为居民健康和安全提供助力,比如养老机器人的日常使用可能在未来3—5年内逐步变成现实。

  培养人才怎样更有效?

  赵同阳: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话题之一。中国、美国等国家的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各有所长,但我们绝不能自满,而应更加开放地接触多样、高效的技术力量。国内一些高校部分教材和课程在实践中已显老旧,教学研究与产业需求间存在一定脱节。建议将最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体系,并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联合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刘庆峰: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工智能校园教育、加快相关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建议梳理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素质模型,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和教育强国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改新课标、调整新高考要求;明确跨学科思维、人机协作等核心素养培养框架。

  朱松纯: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相对短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要经过系统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迄今,通班学生在人工智能相关会议和期刊发表近百篇论文,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成果即将在汽车制造等产业落地。此外,我们启动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打造通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目前已有15所重点高校参与其中,联合培养了200余名博士生。

  ■延伸阅读

  杭州探索“人工智能+养老”新模式

  浙江杭州西湖区,一只可语音互动、递送物品、自主学习的机器狗成为老人的新“护工”;滨江区银发经济产业园,人工智能养老机器人上岗,服务覆盖健康监测、日常护理等多个场景;位于拱墅区的养老院里,人工智能设备帮助老人进行能力训练……

  在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杭州围绕“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目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积极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养老”融合发展。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当地加速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智慧养老从机构试点向家庭普及迈进。

  (记者 窦瀚洋)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精彩剪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