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越是艰难险阻,越要坚持不懈。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地下10910米!”不久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完钻,创造了全球陆上钻井突破万米“最快”、亚洲陆上取岩芯“最深”等多项纪录,这是深地科学研究和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
造探井,找油气,也是我热爱的事业。探井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探路者”,为油气资源的发现、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6500米至10000米处,大量油气资源静默流淌。扎根大漠、与钻为伍,“向地球深部进军”,与有荣焉!黄沙作伴、实干担当,将韶华托付于这片荒凉的热土,此志如磐!
入地,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壮举。作为入地的重要手段之一,超深钻井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打一口万米深井,要穿越不同地层,特别是8000米深度以后,需要扛住200摄氏度的高温和150兆帕以上的地层压力才能正常钻井。150兆帕,相当于将3000多头5吨重的大象压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在这种极限条件下,超长钻头可能软得像吸管。特别是进入易破碎地层时,坍塌埋钻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越是艰难险阻,越要坚持不懈。与坚硬地壳“开战”,我们团队自主研发“仿生井壁修复技术”,将钻井液注入深井,一方面动态调整密度、平衡地层压力,一方面在井壁形成保护膜,既增强挺进力,又增加防护层。用液体“制服”固体,蕴含“以柔克刚”的启示: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大国工程,必仰仗大国重器。深地钻探,就好比在没有卫星定位的大都市中准确找到一家奶茶店,在千里之外精准插入吸管。隔着厚厚的地壳,勘探深不可见的油气资源,一味深钻可能“南辕北辙”。精准定位、“指哪打哪”,就要依靠12000米超深井自动化钻机。凭借国产旋转导向系统,其可达到0.1度的精度控制,钻头更加游刃有余。
技术上自主,安全上独立。60多年前,搞石油大会战,对当时我国在层层封锁下实现自力更生、搞工业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中国人大长志气。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向深勘探,总是危机四伏,安全之弦须时刻紧绷。一个深夜,刚躺下休息,对讲机传来班长急促的声音,说钻杆可能卡在井里,“弹射”起床、抄上安全帽,我和班长四目紧盯、联手操作5个多小时;7000多米深的井发生井漏,井塌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的井喷会威胁设备和作业人员安全,我们紧急配置100多吨堵漏剂、连续抢险46个小时……解除危机,分秒必争。当地壳深处的岩芯返出地面,油气的点滴荧光,让连续值守57天的汉子们喜极而泣。野外作业的曝晒风霜、应急抢险的高度紧张、远离亲人的孤寂内疚,种种情绪在那一刻,化为两个字——值得。
有人或许疑惑,钻井找油气是不是越深越好?也不尽然,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现实需要。实事求是是科学探索共通的道理。上天、入海、探地,一个个探索极限的壮举,起于敢想敢干,基于求真务实。秉持科学精神,赋予“至高至深至远”的理想以现实意义,科学与技术才会带来真切福祉、造福现实生活。
如何至深?因为情深!当我们的钻井向地球深处“探宝”,我也在内心深处探寻答案。不屈的意志、硬核的科技、旷达的价值观,都源于对能源事业的热爱。当一个个数智高效的大型油气田在沙漠腹地崛起,当一个个探井钻头在地壳深处探寻能源宝库,你或许不曾见过我们这群石油工人,但你定能看到中国能源发展挺起的“硬脊梁”。
(陈 鹏 作者为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工程公司西部分公司顺北项目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