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盛开的“中国绒花”里,有他!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盛开的“中国绒花”里,有他!

来源:光明日报2025-04-09 09:54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但你知道吗?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产棉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约1%!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1950年夏天,27岁的浙江大学农艺专业毕业生陈顺理,怀着这一豪情壮志来到新疆,投身沙井子农业试验场。

   眼前、脚下、身边……全是黄沙!他四下张望着,不解地问前来接他的工作人员:“办公室在哪里啊?”对方笑着指指脚下:“喏,这不是吗!”定睛一看,原来是几间在沙地上斜斜挖出的地窝子。

   陈顺理二话不说,扛起铺盖卷,一猫腰,便钻了进去。

   家乡的桑麻,家乡的水!没想到,这位生于湖南的小伙子,对于大漠罡风、涝坝融水却安之若素,地窝子一待就是多年。

   长绒棉,被誉为“棉中白金”,比普通棉花纤维长、强度大,纺出的高韧度细纱不但可用于民生,更可用于飞机相关部件、降落伞、汽车轮胎制作等特纺工业,对国防军工意义重大。当时,只有埃及、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够大面积种植。

   “没有自己的长绒棉,腰杆子就挺不直!”陈顺理把这句话刻进了心里。

   哪一片区域适合种植长绒棉?很多个清晨,他戴上草帽,拎着馍馍和水壶就出门,在戈壁荒滩上一转一整天。考察结果给了他信心:“塔里木垦区光热资源丰富,每年有近一半时间和长绒棉产区的自然条件相似!”

   试种的契机,终于来了——

   1953年春,农业部寄来了一斤从苏联引进的埃及“莱特福阿金”长绒棉种子。

   陈顺理如获至宝!春天,他将种子小心翼翼地播下,顶着风沙蹲在田埂旁,记录棉苗倒伏角度;秋天,拎着马灯钻进地窝子,一粒粒地观察棉种……同事们半是敬佩半是心疼地开玩笑:“种子都睡了,你还醒着。”

   然而,无情的打击还是来了——深秋,寒霜突袭,试验田里的大部分棉株被冻成了黑褐色。陈顺理没有气馁,扩大繁殖群体,继续试种……

   1955年,引种终于成功了!籽棉平均亩产98公斤,纤维品质达标,试纺广受好评。

   陈顺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要培育中国自己的长绒棉品种。

   他从数万株棉苗中细细筛查,终于发现了一株符合条件的天然杂交变异株。由此起步,又是一番艰苦的育种和系统选优工作。1959年,他育出了中国第一个长绒棉品种,浩瀚沙海中开出了一大片白胖胖的“中国绒花”。带着“打胜仗”的喜悦,人们将其命名为“胜利一号”。

   陈顺理依然没有停下步子。向着丰产、优质、推广价值大的目标,一次又一次发起新的“进军”。

   历时8年,新品种“军海一号”问世,1976年至1985年,“军海一号”累计创收4.3亿元。此后,“新海8号”“新海11号”……

   每个新品种背后,都是汗水、坚持和知识分子身上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20世纪80年代初,陈顺理作为中国棉花学习组成员前往埃及考察调研。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棉田里,他被“吉扎45”深深吸引了——这种超级长绒棉的亩产比我国足足高出一倍多。

   他攥着资料沉默不语……

   于是,整个考察期间,他推掉了接待方的其他安排,紧紧盯住了“吉扎45”。

   回国后,他开始了又一轮攻坚。那些年,全连的午休号声从未唤回过他;深夜,他屋里的灯火总是最后一个熄灭……数年鏖战,这才有了后来媲美甚至超越“吉扎45”的“新海”系列。

   他的儿子曾这样诉说:“父亲几十年来只休过一次探亲假,在老家住了3天,就急急忙忙赶回塔里木了。每次出差回来,父亲总是先去看他的宝贝试验田……”

   陈顺理的心,留在了这片满目棉铃的土地。曾经几次有其他省份科研单位用优厚的待遇挖他,都被他一口回绝:“哪里也不去!活着,就在这里干一辈子;死了,骨头就埋在塔里木。”

   1999年,76岁的他,永远长眠在了这片热土……

   如今,新疆长绒棉的品质享誉全球!

   (本报记者 赵明昊 方曲韵 靳昊 孙金行 本报通讯员 王梦琳)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3天!

  • 第二十七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