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窗外是蓝星》影评:以航天员视角温情回望历史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教资讯 > 正文

《窗外是蓝星》影评:以航天员视角温情回望历史

来源:光明网2025-09-09 15:04

  作者:张志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2025年9月5日《窗外是蓝星》正式全国公映。在好莱坞航天题材影像长期占据视野的当下,我们早已习惯通过IMAX镜头感受人类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从《梦想之翼》记录航天飞机的辉煌,到《哈勃3D》展现宇宙奇观的震撼,这些作品凭借极致的技术表现力,勾勒出遥远而庄严的太空景观。

  然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亲手拍摄的《窗外是蓝星》,却像一封从450公里高空寄回的家书,以独有的中国式温情,打破了我们对航天影像的既定认知——它让我们看见,航天员不仅是探索未知的英雄,更是怀揣思念的普通人;太空生活不只是冰冷的技术操作,更藏着热气腾腾的家常与牵挂。

  影片开篇的火箭升空场景,虽与美版《美丽星球》同样堪称史诗,却自开篇便奠定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美丽星球》以上帝视角俯瞰地球,镜头中的蓝色星球瑰丽而壮阔,却透露出一种疏离之美,深刻传达了观察与警示的宏大主题。

  而《窗外是蓝星》的镜头,从王亚平温柔的旁白响起时,就染上了回望的温度。当神舟十三号进入轨道,叶光富接到打开舷窗的指令,他满怀喜悦地转身,深情地凝望着蔚蓝的地球,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眼中;当三位航天员在失重环境里,他们用小叉子轻巧地追逐着空中飘舞的饺子颗粒,笑声中,细心地清理着偶尔洒落的食物碎屑,享受着这份独特的太空乐趣。太空的神秘感被悄悄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让人会心一笑的真实——原来在450公里高空,英雄们也过着和我们一样的日常。

  这种真实,在舱内视角的呈现中达到了极致。没有精心设计的光影构图,只有航天员手持设备捕捉的细碎瞬间。王亚平女儿那小巧的布娃娃,在微重力环境中悠然漂浮,如同小小的宇航员,承载着母女间深深的思念,那是跨越天地的牵挂;叶光富小心翼翼地帮翟志刚理发,却因一时疏忽忘了开启吸尘器,瞬间,碎发如同调皮的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两人手忙脚乱疏通管道,翟志刚一句“可以播,这是对突发情况的处理”,尽显东北人的豁达与从容。

  最动人的莫过于王亚平与家人的连线,女儿稚嫩地追问“妈妈过了年第几天回家?是第一天就回来吗”,她强忍思念温柔回应的模样,让我们突然读懂:航天员的铠甲是家国使命,软肋却是家人期盼。他们,不是NASA影像里遥不可及的超级英雄,而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是在技术极限处,仍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普通人。

  影片的“中国式”浪漫,更藏在细节的褶皱里。春节期间,空间站内挂起的红色对联,航天员身着唐装,相互打趣间流露出“相声般的欢乐”,将遥远的太空装点成了家的温馨延续;执行舱外任务时,翟志刚对王亚平轻声说“别害怕,大胆往前走”,这简短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消解了太空探索的凛冽寒意,彰显出中国人独有的举重若轻之情感智慧——最深沉的勇气,从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危难时的从容托底。当镜头掠过地球,航天员们在浩瀚宇宙中寻找京津冀的灯火,那抹微弱的灯火,超越了冰冷的地理坐标,化作了流淌在血脉中的乡土情愫,这种带着归属感的“回望”,远比任何科学观察更能触动人心。

  难得的是,影片并未沉溺于温情,更以回望视角传递出深刻的思考。王亚平在空间站里的太空课堂上,开展了一项项太空科学实验,通过镜头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

  其中有一项是她用悬浮水滴制造出的一颗微型“蓝星”,那抹脆弱的蓝色,比任何环保宣传都更有力地诉说着地球珍贵;镜头扫过地球的脉络时,既展现了宇宙尺度下蓝星的渺小,也暗含着守护家园的伦理召唤。而影片结尾对中国航天史的快速回溯——从1992年“921工程”启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到神舟系列飞船的陆续升空,包括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到2021年神舟十三号与十四号航天员在轨交接,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在轨任务的顺利交接,则让这份温情有了历史的厚度。我们所目睹的,不仅是一项太空壮举,更是航天人代代相传的“接力奔跑”精神,是中国人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中,始终未曾遗忘的人性光辉。

  或许从技术层面看,《窗外是蓝星》不够精致,没有好莱坞式的炫技特效,但这份质朴恰恰是它最珍贵的特质。它打破了“技术至上”的迷思,让航天史回归到人的经验——窗外是浩渺星空与脆弱蓝星,窗内是有笑有泪、有牵挂有坚守的人类。

  当我们在镜头里看见航天员寻找家乡灯火的模样,看见他们与家人连线时的温柔,便会明白:航天事业的终极追求,绝非征服浩瀚宇宙,而是在与星空的对话里,更深刻地领悟人性的真谛,更执着地守护家园的温馨。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标志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当他们被抬出飞船返回舱时,脸上洋溢的是重见家人和同事的喜悦。王亚平可爱的小女儿也来到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妈妈,这种片段反映了我国对航天员的人文关怀。

  再过半个世纪,当技术的细节逐渐模糊,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片段,终将成为最珍贵的人文记忆。《窗外是蓝星》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部航天影像志,更是一份提醒:无论人类走多远,都别忘了为何出发。因为窗外的蓝星,是我们永远的故土,窗内的人间温情,是我们探索宇宙的永恒动力。我们也相信,随着我国航天事业与深空探测事业的不断进步,会拍摄出更多又反映人类探索太空的雄心又饱含人性温度的宇宙级大片。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伊宁六星街: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与会代表继续在云南参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共吸引全球约1900家展商参展。
2025-09-09 10:01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加载更多